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深海区 > 正文

新民环球2023年终盘点② 动荡变革期的国际局势将何去何从?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开盛     编辑:王若弦     2023-12-25 15:02 | |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2023年以来,国际局势总体更趋紧张。新的一年,国际局势又将何去何从?

  动荡的背后

  2023年以来,俄乌冲突在对峙中呈现长期化趋势。乌克兰在西方军援下对俄阵地发起反攻,不料两方面均不顺利,这表现在:一是战场反攻不利,自10月下旬以来被迫从积极进攻转向防御;二是外交上求援受阻,美欧内部都对继续“无底洞式”援乌提出了疑问。12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专程赴美,仅获得美国总统拜登象征性的援助。

  2023年,巴以冲突时隔多年再次激化。最新数据显示,此轮冲突已致加沙地带至少2万人死亡。此外,也门胡塞武装多次宣称对“与以色列有关的船只”发动袭击,这使得红海这一地缘政治要地的形势也陡然紧张。

  当地时间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何去何从,牵动全球目光。此次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访问,为中美关系增信释疑、管控分歧、拓展合作,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确定性、提升稳定性,彰显了大国领袖在重大历史关头为人类和平发展尽责担当的气魄与胸怀。

  但美国的言行有着两面性,其一方面强调要直接同中方建立沟通渠道和“护栏”,另一方面在遏华布局上却从不停歇。美日韩三国领导人8月在美国马里兰州总统度假地戴维营举行会谈,商定强化在军事、科技、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推动三方会晤机制化,并同意建立年度化三边多领域演习机制。此外,美国为实现自身地缘政治私利,一方面怂恿支持配合菲律宾在南海侵权挑衅,一方面颠倒是非,放大争议,挑动对抗,严重危害地区和平稳定。

图说:载着乌克兰武装人员的巴士驶离马里乌波尔。图源:新华社

  过去一年,国际局势总体更趋紧张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根源:

  一是俄乌冲突正由西方的地缘政治资产变成包袱。西方的如意算盘本来是让乌克兰成为“让俄罗斯不断流血的伤口”,以及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围困俄罗斯的理由,从而弱化甚至分化俄罗斯的力量。然而,乌克兰在战场上的表现显然不足以达到西方的预期,而美欧内部在援乌问题上越来越大的分裂则使得西方对乌克兰“始乱终弃”越来越接近成为现实。当然,西方要冒着信誉破产的风险完全抛弃乌克兰也不太可能,但在这一过程中,乌克兰得到的肯定不是信心而是失望,而俄罗斯则可能因此提出更高的谈判筹码。

  二是美国试图以成本收益最大化的方式维护霸权。美国外交中既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也有实用主义的一面,在其国内挑战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更倾向于通过对内“投资”自己、对外依赖盟伴体系以达到其维护霸权的目标。

  三是地区性地缘政治矛盾不以大国意志为转移。例如,巴以冲突反复上演,根本原因在于“两国方案”迄今未落实,巴勒斯坦人民独立建国的合理诉求长期无法实现。那些对“中东之乱”原本就负有责任但又因为自身利益而不再过多关注的西方大国,同样也应该受到良心的拷问。

  变革的希望

  那么,进入新的一年,全球地区局势将如何演变?

  一是大国战争的底线难以被突破,从而为妥协留下了空间。美国除了希望为对华双边关系装上“护栏”外,在俄乌冲突中也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卷入。这不是源于美国的善心,而是源于中美俄同为核武器大国这一现实主义的逻辑。历史的吊诡在于,为世界带来最大灾难的武器却成为大国避免冲突的保障。

  二是国际治理的框架难以被抛弃,从而为回旋提供了平台。尽管联合国安理会在面对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时发挥的作用受限,很多时候只是成为各国发布宣言或是相互攻击的场所。但迄今尚没有一方因此而退出联合国,这表明世界仍然对这一机制的必要性有最低的共识。一旦大国博弈的高潮退去,联合国还是可以在停火止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对话协商的潮流难以被扭转,从而为和平提供了机会。尽管俄乌冲突目前启动外交谈判的可能性较小,但事实上各方都意识到,战争不能解决问题,都在为谈判解决积累筹码。1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密集访问中东,外界对于有关俄乌和谈的声音增多。而冲突给巴以双方带来重创,大量平民伤亡和流离失所已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这次冲突对巴以双方内部政局、地区安全乃至世界局势都产生深远影响。国际社会发出了停火止战的强烈呼声,呼吁紧急行动起来促使局势尽快降温。

  展望2024年,美国自身可能成为世界局势的最大变量。美国将于2024年举行总统选举。曾有打压盟友、示好普京做法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是否会回归?面对国内强大的民意,拜登即使最终赢得选举也不得不在这个过程中对特朗普所代表的民粹主义作出让步。世界必须为美国自身的不确定性作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李开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