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释读甲骨文的真实含义 复旦团队破译3000年前文明图景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编辑:易蓉     2024-01-12 12:46 | |

  去年11月底,中国文字博物馆公布了《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公示》,其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陈剑的考释文章《释甲骨金文的“徹”字异体——据卜辞类组差异释字之又一例》获得一等奖;该中心副研究员谢明文凭借对“揚”字异体考释捧回二等奖。

  昨天,获奖名单正式公布。至此,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为获得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最多的科研机构。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释读”仿佛在断案

  何为释读?就是认清甲骨文每个字的真实含义。这一次,复旦团队认出甲骨文中的“徹”和“揚”两个字。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碎片以来,已经确定甲骨文字4000余个,其中尚有2000多个不知其意。“释出一字,好比发现一颗新的行星。”中心研究员蒋玉斌如是说。

  对古文字研究者来说,首先要跨越字形关,熟悉古汉字的写法,拥有深厚的古汉语和历史文化功底。随后,根据文字的形、音、意的流变抽丝剥茧,不断接近真相,仿佛“断案”。陈剑是复旦这个中心团队的代表,他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古文字疑难字词的考释、先秦秦汉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贯穿了整个古文字时段。他认为,这项工作是为了破译中国三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陈剑介绍,此次破译的是殷墟甲骨文中以前完全不认识的两个字形▼

  其实就是“徹”字古体的另一种写法。

  从已知推导未知,是破译甲骨文的基础逻辑。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攴部》中记载:徹,通也。

  看甲骨文的一个字形

  是用“(吃完了)手指弯曲(代表用力)撤去食器鬲”的意象表示“徹(撤)”。

  陈剑通过精密的论证,指出上面两个字就是下面那个字的另一种写法。此后,逐渐演变到“用力的手形”变作“攴”,又添加了代表“行动”的偏旁“彳”,这都是古文字演变中的常见现象。同时,它们本来是“徹去、徹除祭品”之“徹”的表意字。“徹去祭品”之“徹”,有传世先秦古书“既祭,令徹”等说法作为支撑。甲骨文这些写法,后来逐渐演变,“用力的手形”变作“攴”、又添加了代表“行动”的偏旁“彳”,这都是古文字演变中的常见现象。最后变成“徹”,简化汉字写作“彻”。

  “其实,这并不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次破译。”陈剑坦言,这次破译技术难度不算高。

  “你给我一个字,我能想到很远。”陈剑说,古文字考释就是要找寻某个字的“前世今生”,以及它跟其他字的“恩怨情仇”,“其实就是看你能串联起多少东西来。输入得越多,普遍联系的能力就越强”。

  “甲骨缀合”常年不辍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位于光华楼西主楼27层。在中国古文字前辈裘锡圭先生的引领下,共有18位研究人员在此日日夜夜,破译中华文明的密码。

  在这个中心,为给破译甲骨文提供更全面的资料,还做了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甲骨缀合。这是指综合利用甲骨上的各方面信息将甲骨碎片拼接起来,使原本破碎的材料变为完整或较为完整的材料,是寻找甲骨文及字意的主要办法之一。

  这是一项颇有意思且艰难的工作。据介绍,因为甲骨破碎,原本一个完整的字形被分成两半,而这两半的碎片有可能存放于不同的国家,需要研究人员用各种方式去缀合。在数以万计的甲骨碎片中寻找并拼出完整的一块,如同大海捞针。

  陈剑教授

  对于研究商代文字和历史的学者来说,甲骨卜辞是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十分珍贵,但由于多数甲骨残缺太甚,致使其刻辞支离破碎,不便通读。甲骨缀合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能使甲骨碎片“破镜重圆”,成为可以利用的珍贵史料。

  为此,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师生共同打造的“缀玉联珠”甲骨缀合信息库(简称“缀合库”),致力于全面整合甲骨缀合信息,将缀合情况、出处、缀合者等信息汇于一处,冀为学界提供查检之便。目前,缀合库内共有缀合信息6400余条,并将持续更新。缀合库坚持开放原则,内置交流反馈功能,上线2个月已有300万次访问量,已成为学界检索甲骨缀合成果的主要平台。

  为了搞清一个甲骨文字,或者缀合一片甲骨,研究者往往需要两三年的时间。陈剑说,为了一个字,一篇文章写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写上几万字,再寻常不过,“如果缺乏兴趣,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很难取得新突破”。因此,古文字研究称为“冷门绝学”。这是一门清苦、需要久坐“冷板凳”的学科。同时,这门学科还需要集各家之长,如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当下,还有引入现代高科技学科,如材料学、化学、高分子学等。

  用古文字学讲好中国故事

  如今,对于甲骨文的考释来说,可谓越来越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蒋玉斌说。当下,一些新出土的战国竹简较为完整,对于考释甲骨文很有帮助。与甲骨文、金文、竹书文字等古文字打交道,原本就是古文字工作者的日常。现在,全世界古文字研究领域专业队伍约200人,专门从事甲骨文研究的约50人。身处复旦大学这一古文字研究重镇,中心研究人员立志“要站在古文字考释的最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目前,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努力发掘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用古文字和出土资料来讲好中国故事。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