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沪语何时繁花开?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曹刚     编辑:赵菊玲     2024-01-12 14:35 | |

  最近上海朋友若有聚会,多半会聊起《繁花》,尤其是扎劲的沪语版。刮喇松脆的上海话,亲切悦耳,活灵活现。扎台型(出风头)、额骨头高(运气好)、脱底棺材(败家子)等俚语,有普通话难以精准表达的意蕴。谈笑间脱口而出,钻进心坎里,令人莞尔。

图说:《繁花》剧照

  商家也趁热打铁——“繁花套餐”迅速售罄;至真园酒家原型一座难求;排骨年糕、干炒牛河、“霸王别姬”备受追捧。这类“起蓬头”(造声势),未必长久,但上海话掀起的热潮,希望不要退去。

  承载共同记忆、表达身份认同、传递文化信息……每一种方言,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力量,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恰如“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上海话本就是兼容并蓄的代表,从中能找到不少宁波话、苏州话、苏北话甚至英语单词的踪影。《繁花》剧中也汇聚了各地新上海人,自然而然地说着他们理解和加工的上海话。

  但身边的00后和10后,方言流利者凤毛麟角,哪怕是半生不熟的“洋泾浜”,也不多。怎样让年轻人开口,愿讲、会讲、喜欢讲上海话?

  自上世纪90年代的《股疯》《孽债》后,过了近20年,我们才等到新的爆款沪语影视剧。一部《繁花》,不够。期待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精品,展现方言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Z世代,让他们觉得,讲上海话其实很潮。有时,老生常谈般呼吁“保护方言迫在眉睫”,不如一部热播剧的感召力强。

  期待更多中小学开设方言兴趣课堂,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从小珍视乡音,记住乡愁;期待开发出更多方言版应用软件或社交媒体,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方言;期待在公共空间听到更多方言信息播报,从地铁公交到绿地公园,处处余音袅袅;期待线上线下有更多人投身方言保护与传承,得到的尊重和荣誉越来越多……

  繁花终会落尽,期待沪语长兴。

  曹刚/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