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微创“补心”,上海专家创新技术一针封堵罕见动脉导管未闭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钱文婷     2024-01-23 14:39 | |

图说:张家友和汤晔华在手术中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方先生怎么也没想到,以为是劳累所致的心悸胸闷,却是动脉导管“漏洞”并动脉瘤作怪。这类疾病罕见,仅占总体病例的1%,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在多学科配合下,通过介入治疗,为方先生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经主动脉腔内超声引导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这一次手术的成功实施为罕见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开创了一种新的途径。

祸不单行:确诊先天性心脏病 还有一个“漏洞”

38岁的方先生来自厦门,平时身体一直很好。然而近年来,他经常感到心悸、胸闷,尤其在剧烈运动后症状更为明显,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辗转多家医院求医未果,最后来到上海长征医院就诊。

经心脏彩超检查后,方先生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祸不单行”的是,他的心脏还藏有一个“漏洞”——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内科立即将他收入病房进行系统检查和治疗,经心脏CT三维重建等检查,方先生的动脉导管属于“双动脉瘤型”,即动脉导管上有两枚动脉瘤,情况十分凶险,随时有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的风险。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15%。动脉导管原本系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出生后婴儿即开始肺的自主呼吸,动脉导管24小时内自行闭合。如该通道持续不能闭合则形成动脉导管未闭。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常见的症状有劳累后心悸、气急、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和生长发育迟缓。

因此,该疾病需早发现、早治疗,中断其血流就可使患者痊愈。但方先生症状与其他病例不同,听诊没有杂音,常规检查根本无法发现,所以从小到大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有先天性心脏病。

目前大多数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可用经心导管介入方法得到根治。由于方先生动脉瘤最粗直径约8毫米,最细处约1.7毫米,吹弹可破的瘤体及狭长的导管蒂部、穿刺及建立轨道难度大,随时都有破裂风险!

图说:专家团队进行病例讨论

双管齐下:心腔内超声和血管造影引导同时进行

面对这一挑战,心血管内科张家友教授协同神经外科梅其勇副教授反复进行了术前讨论,对手术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做了预案,制定了两套手术方案,最终决定打上“双保险”,采用心腔内超声和血管造影经皮导管进入患者动脉血管。据介绍,该手术不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还能够高度准确地封堵动脉导管,保护患者心脏功能。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在神经外科、超声诊断科、放射诊断科的全力配合下,方先生被推进了手术室。术中,心血管内科张家友教授和汤晔华副教授团队分别从患者左侧股动脉和右侧股静脉穿刺进入,在心腔内超声和血管造影引导下,小心翼翼地建立了主动脉-肺动脉-动脉导管轨道,沿轨道将封堵器经降主动脉送至未闭合的动脉导管处,释放、回撤、封堵……

经过一个多小时手术,两枚动脉瘤和动脉导管的“漏洞”封堵成功!术后,经主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未闭的动脉导管被封堵器固定良好,异常分流消除、主动脉无狭窄、心脏杂音消失,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我太幸运了,要不是医生认真仔细,技术精湛,现在的自己都不知道会怎样,没想到心脏的大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手术后胸闷、心悸感觉就消失了。”方先生感慨道。为表达感激之情,方先生特地定制锦旗赠送给医护团队。

通讯员 王根华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