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发布:62个全球数字教育先发国家,中国位列第9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陆梓华     作者:陆梓华     编辑:任天宝     2024-01-31 17:20 | |

  经过两天的头脑风暴,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今天中午闭幕。闭幕式上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在62个全球数字教育先发国家中,中国位列第9,成为前10名国家中唯一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明年,这一大会将移师武汉举行。

  全球62个先发国家

  “数字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建设内容有哪些?目前的总体情况如何?谁有比较好的经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介绍,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建了专门的团队,筛选出了资料相对完整、数字教育发展相对领先62项先发国家,从素养提升、体系构建、制度创新、内容重构、教学变革、治理升级等6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中,13%国家尚在转型起步中,68%的国家已经进入资源应用普及阶段,19%国家进入数据驱动阶段,另有少部分国家进入AI融合阶段。

  从指数排名情况看,全球教育发展高水平国家具有一定的聚集性特征。在前10名的国家中有9个是高收入国家,中国是唯一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在素养提升方面,新加坡因为在各个学科当中都开展了数字素养的加入数字课程相关内容,同时还注重制定了各个学段和教师的数据的标准,在这个维度排名第一。

  体系构建方面,90.3%的国家着力改善学生数字终端配备水平,芬兰、美国位列前二。

  制度创新方面,53.2%的国家发布了数字教育专项规则,美国、法国举措领先。美国大部分州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并建立了虚拟或混合学习学校。

  内容重构方面,88.7%的国家已经建成了公共数字教育平台,芬兰、美国、丹麦、加拿大处于领先地位。其中,芬兰已经建成了开放教育资源库,将各级教育的开放教育资源汇集到同一平台。

  教学变革方面,61.3%国家已开展数字技术变革教与学的实践探索。英国表现最为亮眼,已经通过数字权利向成年人提供基本数字技能培训。

  治理升级方面,67.7%的国家设置了学生基础数据库。爱沙尼亚因为大力开展基于证据的决策以及规模化的学校数字化管理,而在这个领域和美国、新西兰、匈牙利并列第一。

  李永智介绍,《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显示,过去三年,在数字资源的建设应用上,在3C(connection连接、content内容、cooperation合作)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在数字资源建设应用、数字素养培养、在数字教育体系构建上,分别大幅度提升了70%,46%和24%。

  发布上海倡议

  “教育数字化是全球范围内教育变革的战略选择与关键举措。发展数字教育,关键在应用,潜力在共享,生命力在创新。开放合作是数字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合作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促进数字教育包容性发展。”

  闭幕式上,《数字教育合作上海倡议》发布。大会倡议,发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联盟机制和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强政策对话、案例交流、信息分享,重点关注妇女、女童和弱势群体,让数字教育公平惠及每个人,携手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6项内容:

  一是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制定支持政策,推动互联网普及,合作开发并开放高质量数字教育资源,研发部署教学辅助工具,共同打造并迭代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国际学习社区,探索知识传播新机制和教育供给新模式。

  二是加强数字教育应用合作。服务各国数字教育应用需求,发挥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基于教育从业者的智慧,协同打造开放包容的教育专用大模型,拓展普惠性、全方位、全覆盖的规模化应用场景,创新教育评价模式,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

  三是强化数字教育集成创新。合作扩大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建立国际数字教育协同实验平台,共同构建知识和数据集成应用体系,打造立体、开放、共享场景和生态,推动终身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创新融合集成,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是合作推动教师能力建设。共建全球教师能力合作网络,推广包容有效的数字化教学法,研发智慧教师助手,探索开展数字化协同教研和“人机共育”,支持教师成为知识生产者、学习促进者和成长引导者,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

  五是协同推动数字教育研究。发挥各国在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优势,针对不同应用需求,推动数字教育理论体系、技术工具、应用模式等方面的协同研究,更好彰显数字技术优势,为教育发展赋能。

  六是共商共议数字教育治理。共同研发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和管理规范,确保数字教育合乎伦理规范、安全可信,共同完善数字教育标准体系,以数字技术赋能校园治理,建设人口预测、资源配置、决策支持等智能工具,增强数字教育领导力。

  新民晚报记者陆梓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