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财经 > 正文

《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出台 六大行业纳入首批上海转型金融目录支持行业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杨硕     作者:杨硕     编辑:郜阳     2024-02-01 09:24 | |

来源/东方IC

新民晚报讯(记者 杨硕)上海正在依托国际金融中心战略优势,探索构建转型金融支持体系,并发布《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及其使用说明,进一步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昨天,市委金融办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对《目录》及使用说明进行深入解读。

转型金融概念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9年率先提出。2022年11月G20峰会通过的《G20转型金融框架》成为引导各个国家制定框架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纲领性文件。结合各国际组织的释义,可理解为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支持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发展。

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林文杰在通气会上介绍道,本次将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等六大行业纳入首批上海转型金融目录支持行业,结合产业发展及转型具体需求,进一步明确细分行业,聚焦支持范围,为金融机构快速识别转型主体提供有益参考。

“纳入这些行业主要有几点考虑:第一、综合国内转型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上海市节能转型重要战略目标,以工业产值规模和碳排放情况为核心要素,优先选择国民经济影响大、碳排放占比较高或强度较为突出的行业,以发挥转型对关联行业的传导效果和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第二、注重经济性和操作性,综合考虑行业转型标准相对完善、转型路径相对丰富、转型技术相对成熟及自身转型意愿强烈的行业,保障《目录》可操作、可落地,成本经济可控,力求实现《目录》效用最大化。”在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看来,《目录》综合考量行业工业产值规模和碳排放情况、行业转型基础条件等,兼顾经济性与操作性,首批纳入的六大支持行业在上海都具有较强代表性,涵盖本地重点产业、特色产业。

《目录》还参考国家及本市减排目标,为各行业设定降碳准入值和先进值,作为申请转型金融支持的挂钩指标,防止出现“假转型”;以正面清单为主,指明行业范围、降碳路径、技术,以使用说明原则兜底为辅,对于采用《目录》外降碳路径和技术但符合相关条件的转型主体,允许其参照《目录》申请转型金融支持;使用说明建立差异化信息披露分级体系。

此外,《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重点提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分级体系”。

“《目录》重点提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分级体系,这在全国也是一项创新的探索。”张俊杰告诉记者,根据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需要、不同融资额度披露需求、不同规模和盈利能力的转型主体实际具备的差异化披露能力,《目录》对转型主体融资信息披露采用分级披露原则,提高了整个转型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有助于建立信任和信心。尤其是对于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可适度降低等级要求、降低企业转型压力,大大提升了《目录》落地的实操性。

人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副主任王长元表示,此次《目录》的出台,是地方转型金融标准的一次重要尝试。后续,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携手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目录》落地实施,指导金融机构使用转型金融目录,鼓励转型主体参考《目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转型计划,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并研究将转型金融纳入评价体系。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普惠金融处副处长林玲表示,《目录》的发布,将进一步引导传统碳密集型行业稳妥有序转型,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互补,助力打造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

市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郭建利指出,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围绕“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落实《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推动制定一批绿色转型重大制度;持续推动落实碳达峰“十大行动”,助力“1+1+N”政策文件体系落地;探索开展碳排放双控试点,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相关制度建设;推动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推进举办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