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市政厅 > 正文

有家,有灵感!上海文化人才公寓相继投入使用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解敏     作者:解敏     编辑:赵菊玲     2024-02-26 15:30 |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上海文化人才之家普陀中岚居项目在春寒中正式揭幕,首批150间文化人才公寓住房今天一大早投入使用。一批来自上海宣传文化系统的青年人才,正在社区里熟悉新环境,布置自己的新居,对即将迎来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喜悦。

文化人才公寓的推出,通过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和优惠的租金政策,为文化产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向全社会传递了尊重文化、尊重人才的信号;同时,社区通过党团组织引领,引导人才反哺社区,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文化服务中来,形成“双向奔赴”机制。

图说:今天投入使用的150间文化人才公寓住房(蓝线内的楼栋)位于普陀区中岚居保租房社区中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摄

上海文化人才之家普陀中岚居项目,40平方米的公寓,精装修房拎包入住

孵化有归属感的文化气质社区

推开40平方米的公寓门,房屋干净敞亮,落地窗、布艺沙发、精致地毯……一应俱全的家电设备、简洁优雅的装修风格,让人眼前一亮。温度计显示室内达到26℃,看着温暖舒适的新家,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青年记者潘越文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我们基本属于拎包入住精装修房。选房的时候,我一眼就对这里的居住环境感到十分满意。”潘越文直言,能够成为文化人才公寓的入住者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此前他在龙柏地区与人合租约有一年,自己住的小间只有12平方米。去年下半年,得知可以申请文化人才公寓,而且自己的条件也很匹配,就第一时间提交了申请。

图说:中岚居文化人才公寓的阅览室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摄

普陀区首个新建租赁住房项目西部乐巢·中岚居,位于岚皋路99弄,是鲜有的位于内环边的保租房社区。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普陀区首个纯租赁用地保租房项目,也是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供应总量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通过区域二级旧里旧改征收而来。

“这个社区颜值很高,距离三线换乘的轨交镇坪路站步行不到10分钟。周边是成熟的住宅区,沿街分布着餐馆、水果店、药店,2公里范围内还有天安千树、环球港等大型商场,生活、休闲、配套设施都十分完善。最重要的是,在市区两级补贴下,租金和之前的住所持平,但现在的独居一室户面积整整大了20多平方米。”潘越文告诉记者,他还与台里另一位申请入住人才公寓的主持人成为了隔壁邻居,以后吃饭、运动健身都能结伴了。

今年春节期间,他带着来上海过年的父母看了将要入住的新公寓。“父母这下也放心了。对于像我这样刚入职场的青年人来说,终于在上海有了一个温馨的家。租金压力小了,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安心扎根上海、好好生活和工作的最佳保障。”潘越文笑着说。

图说:在第一财经就职的李晔喜欢乐高,搬进新居的她有了一个摆弄自己玩具的空间

最能体现共享氛围的是整个社区的公共区域,上海西部集团副总经理周华介绍,社区在建造之初,考虑年轻群体的社交、生活习惯,舍弃了部分居住空间,将各楼栋采光通风较差的1—2层,打造为800平方米的多功能共享区和4500平方米的商业配套。

为了满足住户的烹饪需求,中岚居在4号楼、5号楼设置了共享厨房及餐厅,6号楼配备了免费健身房和台球室;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础上,还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7号楼有独立的阅览室、自习室、“苏河书适”云端书房也面向入住人才开放;今后这里还将定期举办文创集市、文化讲座、社区文艺演出等活动,进一步打造文化新空间;自持商业区域则配置了咖啡店、便利店、便捷餐饮等年轻人喜欢的店铺。

图说:普陀“中岚居”文化人才公寓内景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摄

属地石泉路街道也将以文化人才公寓落地于此为契机,通过党团组织引领,孵化有归属感的文化气质社区,紧贴人才需求提供个性化专属服务,为他们提供各类事项办理便捷服务。每月还定期推出素质拓展、青年联谊、圆桌论坛、中医义诊等公益活动。同时发挥文化人才优势,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文化服务中来,引导人才反哺社区形成“双向奔赴”机制,营造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良好人才生态,共同助推普陀城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要当好龙头,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和关心文化人才,以人才安居为重点,市区合作推出文化人才公寓运作机制。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表示,中岚居文化人才项目的建设启用,是普陀区主动服务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助推文化人才服务保障措施落地见效的务实之举。

虹口区“猎户座”文化人才公寓,享受双重政策支持,提供创新交流平台

文化人才与社区结缘融合共创

春节前夕,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的演奏员张旭,给自己位于虹口区大连路1053号的“猎户座”文化人才公寓贴上了手写的福字和漂亮的窗花,这是张旭入住文化人才公寓的第一个春节。

这间3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既能安置下他的“吃饭家伙”——一台“古琴”,也有热水器、烘洗一体机、电冰箱空调等日常生活起居的所需配置。两条雪奈瑞犬相伴左右,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说起这3个月的居住体验,张旭最大的体会就是“安心”。“有了市区两级补贴后,租金价格仅为市场价的三分之一。与之前租住的老旧宿舍相比,生活品质有了明显提升,工作起来也更踏实了。”张旭告诉记者,公寓的空中花园是他平日里最爱去的区域,工作之余,他总喜欢牵着爱犬到这里坐坐,喝喝咖啡,悠闲地享受时光。

图说:张旭喜欢牵着爱犬在公寓的空中花园坐坐,享受悠闲时光 新民晚报记者 曹博文/摄

“猎户座”文化人才公寓项目由市委宣传部和虹口区联合打造,聚力为青年文化人才解决实际住房需求的同时,鼓励文化人才在文化氛围浓厚的社区交流交往,打造上海文化人才云集、文化名人汇聚的“试验田”。

被誉为“文化三地”的虹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片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历史上聚集了众多文化名人,如鲁迅、茅盾、郭沫若,他们在这里种下了一颗颗先进文化的种子,让思想之花开遍中国的各个角落。今天的青年文化人才或许就是未来的文化名人,因此,市区两级达成高度共识,要在虹口为青年文化人才办一些实事。

“项目的落地,是一次服务人才的全新探索和尝试。”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边频说,“我们不仅探索了市区合作的新模式,从原先市区两级对人才包括文化人才的支持,只能享受市级或区级单方补贴,到这次突破机制瓶颈,统筹政策资源,将经市区共同认定的青年文化人才纳入区人才安居体系,享受双重政策支持。同时,这次探索也为区级层面树立更开放的人才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开拓了新思路。”

来自澎湃新闻的何卫芳,也是“猎户座”的首批住客之一。她曾在大湾区工作多年,2023初来上海,高昂的生活居住成本是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没想到入职不久,就有了入住文化人才公寓的机会。”在她看来,这或许也是与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一种缘分。

入住3个多月,何卫芳说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幸福指数特别高。“幸福指数”源于“猎户座”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4条地铁线路环绕;被太阳宫、月亮湾、今潮8弄等商圈商场包围;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和平公园,离北外滩滨江也很近。在生活上,公寓还为入住人才提供“管家式”的贴心服务,家庭医生上门签约,定期为人才提供义诊、理疗等。此外,文化人才公寓内还配备了“一网通办”自助终端,“足不出户”就能查询、办理各种事务,节省了不少时间。

何卫芳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生活细节:每当她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后,总是习惯性地看看住户群里大家在聊点啥。入住之初,社区为大家建了一个微信群,每逢组织线下活动都会在群里发通知,鼓励大家一起参与。时间长了,这个群也变成了相互照应的“邻里群”——下雨了,晾晒的被子要找人帮忙收一收;主人外出,宠物需要临时照护一下;做菜时,借几根葱、几块姜……只要有人在群里“吆喝”一声,总能得到大家热情的回应。“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让人感受到了居住社区的温暖,仿佛自己的身后有了默默守护的人,碰到任何问题都有大家一起帮忙解决。”

图说:“猎户座”公寓的健身房 新民晚报记者 曹博文/摄

“猎户座”不仅提供了温馨的居所,还是文化人才创新交流的平台。住户们不仅是邻居,更是文化界的同行,彼此有共同的话题。从事智库工作的何卫芳说,她非常期待自己的工作知识储备,能为日后街区的文化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将一些好的创意想法实现落地。而留在上海过年的张旭,更是成了各类社区演出的“常驻嘉宾”。

今年1月,张旭的古琴专场讲座开进了嘉兴路街道“百姓舞台·音乐会客厅”,吸引了众多外国留学生、白领音乐爱好者和社区居民的关注和参与。在嘉兴路街道春晚上,他和同为“猎户座”居民的上海评弹团演员联袂表演的琵琶古琴合奏《沧海一声笑》赢得喝彩连连,让社区观众欣赏到了专业艺术人才和群众文化的高度融合。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古琴是非常冷门的乐器,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但通过在虹口的几次社区演出,我发现,上海社区居民的群众文化基础很好,大家对古琴的好奇和热情超出了想象。”张旭告诉记者,好几次表演结束后,都有家长立刻牵着孩子的手来找他报名学古琴。

“通过参加公益课堂、文艺汇演等活动,我们有了更多机会,将专业特长带到群众身边,不仅积累了表演和教学经验,也让更多人认识传统民族乐器文化,并对它萌生兴趣。”张旭说,通过“猎户座”这个平台,不仅实现了安居乐业,更将自己的才华回馈给了社区,促成了文化人才和社区的缘分,让原本不曾有交集的我们产生了“奇妙的链接”,实现“双向奔赴”。

除了古琴之外,张旭还擅长琵琶、柳琴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最近,他正与嘉兴路街道社区文化中心积极对接,未来将尝试开展古琴等传统乐器学习的基础课程,将通过公益授课,向居民普及传统乐器知识,弘扬民乐的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为让入住的文化人才能更快熟悉在地文化,在社区营造中增强归属感,属地嘉兴路街道在文化人才公寓定期举办文创集市、文化讲座、社区文艺演出等活动。今年还将组织读书沙龙,让文化人才与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们一起分享阅读心得、碰撞创作灵感。

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俊介绍,当前,嘉兴路街道正着力打造人才与社区的互动平台,持续依托驻区单位、优秀志愿者资源等,着眼社区、街区与商圈融合共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前期已建立了海派青年文艺家新时代文明特色实践站,定期配送理论宣讲、体育健身、读书交友等活动。前不久,文化人才们还跟着全国最美志愿者、“文化三地”志愿宣讲团领衔人张家禾,一起来了场City Walk,通过探访名人故居和文化场馆,深入了解虹口的历史文化故事。

在打造宜居环境,推动优质资源落地社区的同时,街道也积极鼓励青年文化人才发挥特长优势,深入社区、扎根基层,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为区域百姓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助力打造国际文化社区、文化街区。

在培养文化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有“讲台”,也要有“舞台”

赋能人才筑梦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

近年来,上海宣传文化系统积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减轻人才生活成本压力,缓解优秀人才阶段性住房困难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不仅在生活上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在个人成长上,各单位针对青年文化人才成长的举措频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上海报业集团自2022年启动“三融”人才培养项目,以“融媒轻骑兵”转型培育为基点,以“融媒工作室”扶植引领为重点,以“融媒公开课”赋能平台为支点,从个人、团队、再到全集团及相关媒体单位,通过“人—从—众”的脉络,引导一线采编人才更有效地迈进融合转型新赛道。

“融媒轻骑兵”激发文字报道为主的采编人员主动自我赋能,聚焦小屏生产更多短视频类内容产品;“融媒工作室”鼓励各单位及团队进行机制创新融合,催生一批导向鲜明、富有影响力、感染力的大IP。在新闻事实核查、外宣版图中赢得声量;“融媒公开课”赋能平台,聚合各类人员转型需求,邀请体制内外各类大V、运营大咖开讲,直击融媒改革进程中、产品制作运营中的痛点难点痒点,2023年参与公开课学习超2000人次。

文化行业也是实践性强的行业,在培养文化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有“讲台”,也要有“舞台”。宣传文化系统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教学体系与实践项目的联系,为文化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实践机会。

上海京剧院的“青春跑道”计划,作为面向青年演员的业务平台,由剧院提供参与机会和渠道,给所有青年演员公平、公正、开放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有机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和传统的“掐尖”培养模式不同,在这条“青春跑道”上,每个人都有参赛的机会。许多青年京剧演员从龙套渐渐走向了舞台中央。依托“青春跑道”计划的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演员们摘得了一系列重量级奖项和称号,踏上“星光大道”,其中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1人,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6人。

上海要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人才支撑至为关键。文化产业作为上海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文化人才公寓的推出,通过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和优惠的租金政策,为文化产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也向全社会传递着尊重文化、尊重人才的积极信号,更为城市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新民晚报记者 解敏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