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财经 > 正文

投资上海,奔跑“春天里”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午举行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叶薇     作者:叶薇     编辑:马丹     2024-03-29 12:44 | |

图说:2024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举行 新民晚报 陈梦泽 摄

  新民晚报讯(记者 叶薇)更多新机遇,更大朋友圈。今天上午,2024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在位于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召开。这是今年首场市级层面最高规格的重大招商活动,旨在集中展示全市招商成效,展现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和一流营商环境,提振投资信心。2024上海全球招商合作伙伴、重点产业链细分赛道投资机遇以及“投资上海”政策包在会上发布,一批重点产业链项目现场签约。

  一季度总投资3435亿元

  大会现场,21个规模大、能级高、带动强的重点产业链及细分赛道代表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524亿元。目前,一季度全市共有420个亿元以上重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3435亿元。

  上海引进的重点项目,既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又涉及新能源及储能装备、民用航空、船舶海工等细分赛道,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发展新生态提供有力支撑。

  在生物医药领域,扬子江药业集团拟在徐汇滨江打造扬子江健康总部,涵盖创新医疗器械孵化基地以及创新药物研发综合体。

  在新能源及储能装备领域,蔚能(上海)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50亿元入驻嘉定区,该公司将基于新能源电动车“车电分离”技术,为终端客户提供包含电池资产租用,数字化管理及退役循环等,电池全周期运营管理的一整套BaaS服务,保障电池资产高效、安全使用。

  在通用航空领域,华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拟投资14.2亿元在青浦区新建智能制造中心、飞行器研发中心、飞行器运营服务中心、仓储中心等“四位一体”的综合型智能制造总部及供应链基地。项目主要研发、生产、销售、仓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品,各类型电动飞机等相关系列产品及配套服务。

  在船舶海工领域,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上海崇明以东海域选址建设包括海上风电场、风电制氢、海洋牧场等元素在内的蓝色海洋综合体,打造绿色能源开发应用和海工科技应用于一体的生态环保低碳的现代海洋经济示范项目。

  在新赛道领域,比亚迪电子智能终端研销总部落地徐汇、芯动半导体上海研发中心落地嘉定、DNE青浦生命科学园落地青浦,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加速在沪布局。

  发布细分赛道投资机遇

  今年,安永、阿里巴巴、哔哩哔哩、佛瑞亚、高力国际、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普洛斯、益海嘉里、正泰集团、中国新加坡商会10家国际知名机构企业成为新一批合作伙伴,在咨询、在线新经济、汽车、金融、时尚消费品等领域成为“投资上海”的专家智库和推动者,为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招商、汇聚全球高端优质资源贡献力量。

  今年以来,全市强化市区协同和一盘棋统筹,瞄准14个重点产业链32个细分赛道发力,按照“一链一方案”制订相关招商方案,全力打造优势互补、生态良好的产业布局。会上,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宽禁带半导体、生物制造、元宇宙、大飞机、大型邮轮、商业航天、新材料、氢能共10个重点产业链细分赛道投资机遇发布。比如,生物制造赛道,以浦东“一核”、宝山和金山“两翼”为重心,支持相关企业技术攻关和高能级生物铸造厂建设(重大项目最高支持1亿元),力争到2027年形成百亿规模新增投资;商业航天赛道,以闵行为核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围绕新一代运载火箭、高集成卫星、智能应用终端三大拳头产品,实现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打造“上海星”“上海箭”。

  从投资热土到创新高地

  上海是中外企业的投资热土,各类创新企业在这里融通发展,共享机遇。2017年在临港成立的瞻芯电子,致力于开发碳化硅功率器件、驱动和控制芯片以及碳化硅功率模块产品。“我们在临港得到了飞速发展,开发的第一款产品2020年实现量产,目前有200万个产品已经装上新能源汽车。当初成立时,第三代半导体的产业链及生态才刚刚起步,现在整个产业链越来越成熟,集聚效应越来越强。”上海瞻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熙介绍,在上海尤其是临港地区,已具备全国最为完备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在材料端,上游龙头企业在临港建设了大规模的碳化硅材料加工工厂;中游芯片侧,相关的芯片公司不约而同聚集在临港;下游汽车产业链完备,有像特斯拉、上汽等各类直接或潜在的客户。此外,生态链中还聚集了不少芯片制造和应用等公司。“我们乘着产业发展的东风一路向前,后续还将在临港加大投资,希望从临港出发,把我们的芯片供应到全世界。”

  以临港新片区为主阵地,上海将打造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基地,集聚培育龙头IDM企业,实现国内最大的代工规模,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并跑,将在首轮流片、EDA应用、车规级认证、投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终端企业加快应用。

  “2000年在浦东成立时,我们只有1000平米的研发空间,现在我们有近2万的研发空间。上海对科创支持力度很大,区位优势、人才优势非常明显,国际上的科技交流也非常频繁。”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臧慧卿介绍说:“政府会为企业在产业链合作上创造很多机会,比如我们的复合材料应用时,可以与上海的造船、大飞机、汽车制造等行业合作。”

  凯赛生物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以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基戊二胺和系列生物基聚酰胺产业化,现有产能10万吨/年,正在建设100万吨生产线。

  在上海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两家企业均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