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莫让“杀熟”坏了消费好心情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编辑:赵菊玲     2024-04-29 13:46 | |

同一时间不同用户价格不同、付费会员比免费会员价格更高、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五一”假期将至,不少消费者在网上预订机票或酒店时发现,自己即使不是“熟客”,也可能遭遇大数据“杀熟”。

图源:东方IC

“童叟无欺、真不二价”,不但是传统的商业道德,也是现代市场的交易底线。如果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兴趣爱好、支付能力、议价条件等进行歧视性定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杀熟”现象,很可能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坏了消费好心情。

过去,人们提到“杀熟”现象,一般会联想到“宰熟客”:一些平台利用消费者已经有的成交记录等,有针对性地提高售价。而从近期一些消费者吐槽的情况来看,“杀熟”更有可能的对象是“生客”。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平台可能基于相似人群的需求偏好特征、支付意愿或支付能力等信息,给予差别待遇。

由于“杀熟”具有隐蔽性和即时性,消费者往往是发现难、举证难、维权难。虽然新修订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明确指出“经营者不得通过自动化决策实行不合理差别待遇”,但在实际的消费维权过程中,由于大数据本身特点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尤其大数据的监管可能还存在盲区,因此平台往往有恃无恐。

面对“杀熟”,消费者并非只能吃“哑巴亏”。消费者有权利质疑经营者存在大数据“杀熟”,经营者有举证责任,应针对价格差异给出明确合理的答复和解释。消费者要尽量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商家进行价格比较,并及时通过截图或录制视频等方式保存好证据。

政府有关部门和消费者协会应承担起责任,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打击“杀熟”现象,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五一假期放心消费氛围。

方翔/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