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微信 > 上海徐汇 > 正文

匠心永续|60+年龄差的师生,他们指尖的光阴故事

来源:上海徐汇     编辑:赵菊玲     2024-05-05 14:20 | |

编者按:“五一”劳动节之际,徐汇区融媒体中心倾情打造“劳动光荣 匠心永续”系列报道,深度聚焦六位卓越工匠与劳模的奋斗历程与卓越贡献。他们以匠心独运、矢志创新的精神风貌,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担当,展现了徐汇区乃至全国劳动者的卓越风采。徐汇区融媒体中心以此独特视角,致敬每一位为美好生活辛勤耕耘的劳动者。

每周二的下午,徐汇区工业技术学校的教室中都会准时开展一堂黄杨木雕选修课,担任教师的是今年已经80岁的“海派黄杨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华明。超过60岁的年龄差却没有给师生之间的沟通带来隔阂,这门课反而格外抢手。

“我第一次接触到黄杨木雕这门艺术的时候,就和他们差不多大。”陈华明看着这群学生笑着说。1961年,陈华明考入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黄杨木雕专业,师从"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及其入室弟子林翊。“海派黄杨木雕”融合了民间的传统雕刻技艺和西方的素描技法,强调作品的整体性,一件作品需要经过构思、制作粗坯、细刻发纹等十余道工序。

完成一件作品很难,培养一位匠人更难,和课堂中的学生们一样,陈华明最初接触黄杨木雕时也是从素描、泥塑、银杏木雕等基本功一步步开始锻炼。由于黄杨木雕工序繁复、人才难培养,上世纪90年代起,黄杨木雕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我的老师把这门技术交给我,我就要传承下去,这种美的东西,不能在我这里断掉了。”虽然已到耋耄之年,但陈华明依旧在学校和工作室之间忙活得不亦乐乎,周二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周六在工作室给爱好者们上课是他雷打不动的日程。截至目前,仅长桥街道就有近万人参与了黄杨木雕的学习和体验。除了授课和开展黄杨木雕的宣传活动,陈华明依旧保持着每天动手雕一雕的习惯,《常青指路》《孩子的梦》等作品都走进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展厅。

“一个雕刻者创作出来的作品和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现在黄杨木雕要有新鲜的题材,要有活力的创作,是非常需要年轻人的,像学生上课的时候自己做一点创意的造型,我都很支持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嘛。”陈华明说道。

无独有偶,在长桥街道,还有一位非遗传承人和活泼可爱的小学员们,用江南丝竹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2010年,长桥第二幼儿园、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长桥第三幼儿园陆续建立扬琴、二胡、阮三种乐器的丝竹校园传习点。2014年,徐教院附小江南丝竹传习基地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2015年,上海市首个江南丝竹展示馆也在徐教院附小传习基地正式挂牌启用。“江南丝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峰可以说是一步步见证了校园传习点的建立和发展。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就是江南丝竹文化最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在我们想把这种音乐上美的熏陶,继续传给下一代,生生不息。”周峰对记者说道。

作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峰可谓是身兼数职。2003年,初创于1939年的“长桥民族乐队”改名为“长桥申韵丝竹乐队”,周峰从这时起就一直担任着乐团的团长,并带领乐团登上了中央广电总台的舞台,展示“一声丝竹起,何处不江南”之美。

周峰还收集、整理了与丝竹有关的文献档案,录制了民间丝竹1-28集的系列集锦,撰写并发表了十余篇江南丝竹相关文章。

陈华明和周峰两位非遗传承人都不再年轻了,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不懈耕耘,让属于劳动者的那份活力从未从他们的生活中消散,他们这种为热爱而坚守的劳动者精神也鼓舞着后来者们继续传承非遗,守护非遗。

文字:沈艺飞、肖乐鑫

部分图片由长桥街道提供

今日热点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