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陈建华:王国维指引我读康德

来源:     作者:陈建华     编辑:史佳林     2024-05-05 16:25 | |

最近几年不少时光在读康德的哲学,这纯属偶然,却好像踏上了去哥尼斯堡的精神之旅,经受了一番新的启蒙,有趣而励志。

说实在,是因为研究王国维,要解决他的一个思想上的问题,才和康德不期而遇。这也是有趣的地方,就像一路上有王国维的引导,那时他才二十来岁。

我年轻时读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好似美学入门。对历代诗词的评论充满意象,富于哲理,回味无穷。特别是三个境界这一段: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到“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往今来,凡是“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及“大词人”,都必须经历这三个境界。我每次读这一段,就不禁荡气回肠,激起人生向上之志。

直到有一天,因为研究宋词,细读了《人间词话》,却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者一直认为王国维受了叔本华的影响?的确,王国维最后自杀,似乎跟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有关。然而不对啊,《人间词话》讲人生境界,讲崇高,一派蓬勃向上的气象,看不出悲观厌世。再说《人间词话》经久不衰,背后到底有怎样的精神动力?

王国维自述他最初接触康德,难懂读不下去,转而读叔本华,即被吸引,然而对其悲观思想产生疑问,又去读康德,前后一共四次读康德,功夫不可谓不大、不深。于是我怀着好奇翻开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哲学体系庞大,堪称艰深难读。我是文学出身,却对哲学有兴趣,从前读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等著作,对朱熹、王阳明都不陌生,而且中国向来是文史哲不分家,所以没有理由望而却步。

康德自1781到1790年——正当晚年,先后发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别论述知识、道德和美学问题,形成他的“三大批判”的哲学体系。在知识论方面,康德认为世界万象在我们的直感经验中呈现为心之映象,而在“时间”“空间”的形式中存在“先验”理性,赋予我们思考世界的能力;又提出“自然”是知识探索的对象,却自在自足,并非理性所能穷尽。《纯粹理性批判》强调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应当服从内心向善的道德命令,作为行为的价值标准,终极目标是达到“自由”。《判断力批判》则涉及感情与想象领域,借以贯通理性与伦理领域,康德提出审美经验与艺术的非功利性,以主观认识为基础,却具人类的共通性。

康德哲学以“人”为本,摆脱形而上神学而奠定“纯粹理性”的基础,世称“哥白尼革命”;他说理性不可穷尽“物之本体”而激励对真理的不断探索;有人推崇他的自律、尊重他人、实现自由的伦理观;如德勒兹则特别注重他对想象能力的阐述,含有内在颠覆的潜力。三百年来康德哲学仍光景常新,犹如“现代性”未竟之业。

这么说不免老生常谈,却有一番认知的甘苦。当然任何阅读都有目的,我因为王国维而读康德,与一般了解不同,具研究性质,而我不懂德文,不能像康德研究的专家,要讲究版本目录。我采用中英对照,仍有语言上的问题。中文方面很早有康德的翻译和研究,如蓝公武的《纯粹理性批判》、郑昕的《康德学述》等,后来有李秋零或邓晓芒的译本,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等。开始时杨祖陶、邓晓芒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对我很有帮助。有时我会自问,谁是康德?怎能知道一个真正的康德?问得有点傻,却又不然,康德总是具体的,不同的翻译会有语言、文体的差异,批评也因人而异,会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

读书有方法,好方法能事半功倍。我兴趣广,对康德略入门,就东望西看起来。光盯住一样东西,眼睛发酸雾里看花。重要在于思考,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点没错。于是看叔本华,看笛卡尔,看柏拉图,更不能忽视近人的康德研究。视点流动中思想在碰撞,由是发现新的节点,激活对话场景。快乐还来自我的小书库。在美国读书时喜欢收集思想名家的著作,包括康德的“三大批判”。在柏克利听过马丁·杰伊的欧洲思想史的课,在他开列的书单里有斯·考纳的《康德》、卡西尔的《康德传》及几种康德研究的论文集,一室之中举手之劳便能读到,喜何如之。

一边读康德,一边寻找王国维的康德,既平行,又双向,这过程充满刺激与挫折。在他们的对话中,我这个主持不好当,有时出现冷场,便一筹莫展。王国维无疑是最为复杂的,心里仿佛装着康德的“三大批判”,却始终在理性、道德和感情之间交战。他的文本也谜团重重。四次读康德,从没正面谈过,仅在少数文章里提到,而在大量不署名的文章里留下蛛丝马迹。这使学者头痛,致使长期以来难以解决他与康德的关系。

终于在混沌中厘清头绪:通过考证确定王国维与《汗德之知识论》的关系,发现1906年他在《文学小言》中说到康德的“实践理性为宇宙人生之根本”;1907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以康德的美学为主题。再来看他的1907年《自序》,对他来说“可信”的是“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这些皆能证明他对康德哲学的接受,且都写在《人间词话》之前,由是我的研究终于从一团乱麻到豁然开朗,作出三个境界来源于康德的论断。

我的《论境界——王国维与康德哲学》一书如一幅青年王国维的肖像画,他把康德哲学介绍到中国,引进了科学理性的世界观和集智育、德育与美育于一身的理想人格,与西方启蒙思想传统接轨,对中国现代性厥功至伟。

“万岁千秋,公名不朽”,王国维如此称扬康德。我深觉庆幸,能追随王国维的足迹踏上哥尼斯堡之旅,于我也是一次启蒙之旅,然而探索没有止境……(陈建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