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评 > 正文

新民艺评丨沈伟民:质朴无华 向美而行——观沪剧《黄宝妹》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沈伟民     编辑:陆玮鑫     2024-05-08 17:44 | |


昨晚,原创沪剧《黄宝妹》为第12届上海民营院团展演揭幕,自始至终令人感受到一股真切自在的气息萦绕身旁,一种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予人以精神愉悦、心灵滋养。

黄宝妹,这位生长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女儿,是新中国纺织工人的杰出代表,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她为实现“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择一业、终一生。她朴实无华,向美而行,不断创造着劳动之美,追求着生活之美,树立着人格之美。这部由沪上民营文慧沪剧团出品并演出,由蒋东敏编剧、吴佳斯导演、汝金山作曲配器的作品一经亮相,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在近两个小时的观剧体验中,自始至终会让你感受到一股真切自在的气息萦绕身旁,一种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给人以精神愉悦、心灵滋养。

剧中塑造的黄宝妹这一艺术形象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切可感的。情节的设置和细节的刻画是主创团队经过多次深入体验生活,多次走访93岁高龄的黄宝妹,与这位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零距离亲密接触交流中不断提炼加工艺术再现的,充满着生活感、烟火气、上海味。演出大幕一拉开,笑容可掬的老年黄宝妹便出现在舞台屏幕上。“黄宝妹?黄宝妹是谁?”几位年轻人赶紧在电脑上搜索,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的各种荣誉通过年轻人之口一一道出。随着舞台上黄宝妹一句“说来说去,我不过就是个从旧社会走到新中国的纺织女工……”立即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了解放前黄宝妹“十二岁就剪断辫子摆渡过江进纱厂”的场景之中。这位瘦弱的浦东小姑娘,为了让全家填饱肚皮穿上新衣裳,每天十几个小时围着纱锭转,接纱头,看纱锭,苦境中逼出了好技艺。一段“我出生在上海浦东一间小破房”沪剧长腔中板,在稍显变化的深沉曲调中,将一个“咬牙能咽下千般苦,再苦再难也能撑”的小宝妹倔强的个性逼真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随着上海解放的隆隆炮声响起,黄宝妹和她的纺织厂姐妹们一起盼来了解放区的天,迎来了新中国。

全剧循着一个个时代年轮,将黄宝妹平凡而不乏精彩的纺织人生渐次向观众展开:少出一两皮辊花,就等于节约三碗白米饭的朴素道理促使黄宝妹下苦功练就了“肚里有只钟,手里有杆秤”的本领,做家务时竟将丈夫捡好的韭菜当作纺纱线头打结;她发明的“单线巡回、双面照顾、不走回头路”的操作方法,节约了车间三分之一的人力,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她甘愿当机器的保姆,为了减少纱线断头增加产量,首创了“逐锭检修”法,对纺纱过程中照看的800只锭子按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换,大大改善了机器状态,在老爷机车上也纺出了优质纱;她退而不休,主动要求“借调”到江苏启东协助开办棉纺厂……黄宝妹不仅是个技术革新能手,生产劳动模范,还喜欢唱沪剧越剧,浑身上下充满活力,洋溢着美的温暖力量,姐妹们亲切地把她比喻为“小太阳”。

1958年,在电影导演谢晋根据黄宝妹真人真事拍摄的《黄宝妹》电影中本色出演“黄宝妹”获得成功,成了那个年代的青春偶像时,她不当明星要纺纱,岗位永远在车间;当她被人风言风语曲解为技术革新是为了“维护她劳模面子” ,说她“欢喜出风头,就是要表扬,就是要她劳模面子”时,她也会靠着丈夫的肩膀任由泪水恣意流,但一想到“一定要多纺纱,纺好纱,让全国人民都有好衣服穿”的初心时,她马上擦干了泪水重抖擞,银锭飞转绘新章。

全剧结尾处,当天幕上出现“七一勋章”颁奖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七一勋章”亲切地授予黄宝妹这一感人画面时,整个观众席上持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自然流畅的情节推动和细微真实的细节描绘,把黄宝妹这一位平凡纺纱女工、普通共产党人的形象亲切自然、质朴生动地呈现给了观众,而贯串全剧的是一辈子为民纺纱忙,践行着“为了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这样一条黄宝妹独有的人物行动核心主线。《黄宝妹》舞台上的艺术再现,不正是现实中黄宝妹质朴无华、向美而行纺织人生的真实写照吗?

《黄宝妹》用上海的乡音——沪剧这一艺术形式来演绎黄宝妹这位上海的女儿,这一人物形象与沪剧的剧种气质是十分贴切相符的,会给人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在全国现有的348个戏曲剧种中,沪剧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它从浦江两岸的乡间田埂起源发展,在近230年的历史进程中,进入上海市区也仅有百余年的时间,擅长“说新闻,唱新闻”的特点形成了沪剧善于反映现实生活,最能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剧种传统。

沪剧《黄宝妹》的创作演出,也可以说是对沪剧剧种优良传统的一次“守正”,剧的整体风格及演员的表演同样体现出质朴无华。优秀中年演员缪佩红是第一次在原创沪剧大戏中担当重任扮演“女一号”,为了塑造好黄宝妹这一艺术形象,她认真学习观察,仔细琢磨人物,默默用功,不知流了多少汗甚至是泪,终于将黄宝妹成功地搬上了舞台。她把握住了“黄宝妹”这一人物的基调,特别几段唱腔中,唱出了感情、唱出了韵味、唱出了人物,比如“今日退休将别离”这一段近70句的“赋子板”唱腔,字字清晰、句句动情,其中黄宝妹对与她纺织人生有所交集者的七声“谢谢”,一声比一声动人心弦,将黄宝妹这一形象、将《黄宝妹》这部剧推向了高潮,赢得了满堂彩。

而著名沪剧演员杨音扮演的丈夫吴华芳这一“贤内助”,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敦厚朴实的印象,剧中吴华芳对黄宝妹体贴、理解、支持的善良秉性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作为沪剧王派弟子的杨音,王派唱腔声情并茂、质朴无华,韵味悠长、悦耳怡心的主要美感特征在本剧中得到了尽情发挥,开口处总能听到观众的阵阵掌声。剧中还有一群扮演纺织女工的青年演员,尽管表演中有的地方略显稚嫩,倒也朴素真实。本剧的音乐形象充满着沪剧的艺术韵味和时代的气息,“琅琅六尺莲花落”等不少民间音乐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使《黄宝妹》竟有了些沪语音乐剧探索的意味。整部剧的舞台同样呈现出质朴的风格,可以组合转动的纺纱机,一缕缕纱线织成的纱幕意象,黄宝妹家里简洁干净的那个年代上海人家的模样,让观众仿佛走进了往事岁月而回味无穷……

沪剧《黄宝妹》的推出,回应了时代的呼唤,也让我们领略了上海这座城市繁花似锦的真正底色所在——一大批“黄宝妹式”的普通劳动者默默无闻地坚守着一个个平凡的岗位,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潜心编织着上海这座城的日新月异,无限风光,同时感受了艺术作品的质朴无华,自会有一股感染、激励观者向美而行的力量。(沈伟民,本文图片:祖忠人 摄)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