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金海岸 > 正文

每月只开放2小时 这个“神秘”基地明起首次打开大门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金旻矣     作者:金旻矣     编辑:钱文婷     2022-02-28 19:21 | |


图说: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国家站科普基地即将向公众开放  金旻矣 摄(下同)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科研人员怎么给树木做“心电图”?树木也像幼儿一样,晚上长得快?雨量计上的一圈“铁针”,派什么用场?上海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几何?……3月1日起,由上海市林业总站和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共同负责的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国家站科普基地,首次向市民打开大门。这也是全国首座建在超大城市中的森林生态国家站向公众开放。基地里有哪些秘密?为何每月只能开放2小时?记者今天提前探营。

  给树测“胖瘦”做“心电图”

  走进位于金海湿地公园内的生态站科普基地,犹如进入一个“世外桃源”。基地位于生态保育岛上,与园内其他区域仅由一条小路连接。漫步岛上,无患子树叶在脚下沙沙作响,远处芦苇荡簌簌地唱着歌,间或能听到啁啾鸟鸣。

  站内,一座高约30米的综合观测塔很显眼。铁塔上,设有针对树木不同冠层高度进行监测的各类仪器,一根横杆上就可观测9个指标,包括温湿度、辐射、风向、风速等。塔顶,还能有能监测“碳通量”的仪器,科研人员表示,经过长期观测,已证实这里的城市森林确实是一个碳汇,为城市的“碳中和”默默贡献着固碳减排的功能。

  铁塔四周,还分布着一些有趣的仪器。比如,一台负氧离子监测仪显示,当前负氧离子为1973个/cm3。“负氧离子浓度在700以上对人体较为有利,瀑布旁可以达到上万,说明近郊森林确实能起到‘氧吧’的作用。”生态站副站长、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殷杉博士说。

  又如,通过在树干上箍的黑色铁圈,科研人员发现,树木也像小孩子一样,在晚上生长得更快;通过专门的“物候相机”,专门盯着一棵植物定时拍摄,这样就能知道它何时发芽、展叶、生花、落叶,比以往靠人工记录更精确;通过给树身插针,可以监测树干内水流蒸腾的强度和速率,就像24小时为树连续做“心电图”,可以分析植物在这种环境下是否在健康地生长……

  上海其实也有森林

  “很多人都以为,上海没有森林,其实截至2020年上海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8.49%,到2025年将达19.5%以上。”上海市林业总站森林资源科科长、高级工程师韩玉洁介绍,为解开森林在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森林游憩、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等方面的秘密,2006年本市就创建了浦东新区生态环境观测点,2013年获批为国家林草局上海城市生态站,随后又被获批为教育部首批野外观测台站和科技部国家级野外观测台站。

  “观测站主要对‘水、土、气、生’进行观测研究,除了在金海湿地公园设置主观测点,还在中山公园、崇明岛种种片林布设辅助观测点,形成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的梯度观测格局。今后还将辐射到覆盖全上海的各大森林群落,甚至长三角地区。”殷杉表示。

  上海市林业总站介绍,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国家站是全国第一个建在超大城市中的森林生态站,既满足了上海城市森林建设管理的地方需求,也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站研究结果,2020年上海市11.7万公顷的森林提供了165.5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40.94%。

  开放消息发布后报名火爆

  自建成起,生态站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近期,为了满足公众的生态教育和科普需求,生态站决定邀大家一起探寻森林的奥秘。为此,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和金海湿地公园联手,对站内进行适度改造,增加了科普展板,重新装设了木门,发动单位员工和老师作为志愿者前来讲解,希望打开“科普的大门”。

  记者获悉,开放消息一发布,交大团队和林业总站的咨询电话被打爆,直至今天还在接听报名咨询的电话,目前已接到约20个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咨询及预约。而在微信公众号下,也有很多人留言。“咨询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有亲子家庭,有退休老人,有学校社区,也有公司想来团建,还有专门做自然教育的机构希望和我们合作。”上海市林业总站森林资源科科长韩玉洁说,“有些市民问的问题也很专业,比如为什么只测负氧离子,不测正离子?下雨天去森林锻炼是不是更有益于健康?我们都没想到会有这些问题。”

  为何每月只开放2小时?

  市民参观热情高涨,说明公众对自然教育的需求很旺盛,但目前生态站仅每月第一个周二下午开放2小时,每次名额也仅有60个,须先预约报名才可入内。

  对此,林业总站表示,主要是考虑到对原始生境的科学观测,尽量减少现场人为的干扰,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时间需求:“生态站是国家级的长期观测和科研的站点,不仅要为上海、还要为国家提供科研数据。而如果人员频繁出入,对整个生境会产生干扰,有些生物的行为模式也会发生变化,会影响到数据的收集。”

  比如,生态站即将展开一项科研,即记录捕捉基地内各种鸟类、昆虫的声音,通过后台大数据的分析,研究在什么环境下什么时间点,动物的活动更加活跃。而如果人太多,会对声音捕捉产生干扰。

  相关部门表示,为了减少对野外观测研究生境的干扰并保证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将按先后顺序安排团队,目前首期参观已满额,市民可等待下期预约通道开放。此外“上海林业”“长三角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等公众号也会定期发布科普信息。后期,也将结合金海湿地公园科普馆建设,定期开展科普讲座等活动。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