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侨梁 > 正文

生活在上海 | 城市考古者记录上海曾经的样子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林景     编辑:梅璎迪     2022-03-24 15:17 | |

城市考古队的,笑称自己是一名80后上海“土著”,而跟随他的游客都亲切地称他为“阿松”。

阿松说,他所做的城市考古其实源于国外City Walk(城市行走)的概念,原意是“像当地人一样旅行”——有一个熟悉当地的人带队,一起穿行于街巷,看当地建筑,了解文化历史背景,甚至一起品尝各式当地小吃。

对这座城市来说,城市考古的意义还在于在时代不断的变迁中,尽力去保持建筑与人之间的记忆温度,让更多人记住曾经上海“你的样子”。

图说:城市考古现场——凯旋路武夷路口

用卡片相机记录上海老区

陈寒松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住上了“新村”式的公寓房,他没有住过老式房屋。母亲倒是在小南门的小石桥弄长大的,那是正宗的上海弄堂。这让陈寒松从小就好奇住在老式房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还自行脑补了很多场景。也是从那时开始,陈寒松对上海历史萌生了兴趣。

小时候,陈寒松很喜欢收集老物件,像旧的单据、发票什么的,也会在拆迁户搬家时去看看人家扔掉的旧物旧货。妈妈觉得他这是在捡垃圾,他却觉得自己能在这些旧物中淘到不少“宝贝”,它们都带着各自的故事气息。

2004年,16岁的陈寒松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学的则是中国历史、上海史,并最终考取了亚洲研究硕士。留学期间,陈寒松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利用假期回国的时间,在上海各处拍老房子、老街道的照片。“我几乎每天都会出去拍照。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他把这件事做得也非常有规划。“我把上海老城区分成一块一块,逐步完成。每次出去拍照,就选择一条或几条路。”他最早的拍摄就是从小南门那里的南市老城厢开始,逐步扩大范围。

随着拍摄的深入,陈寒松也在完成着自己对上海的探索。他看到的不仅是街道或城区的面貌,也会注意到很多细节。“比如建筑方面,石库门门头上面的图案,有这样的有那样的,这些图案和历史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连接?再去查询相关资料和书籍上的信息,就能把书面上的知识和现实中的实物结合起来,找到城市发展遗留下来的一些痕迹。”

在这个过程中,陈寒松积累下大量的资源素材。“这种原始积累对我后面做的城市考古工作非常重要。”

从城市行走到城市考古

陈寒松毕业回到上海后,遇到了很多和他一样对城市记忆敏感并自发记录的小伙伴。在2018年秋天,他认识了徐明。当时徐明已经在做一些类似城市行走类的项目。陈寒松发现他和自己做的事颇为相似,两人价值观也契合,就决定加入他的事业。陈寒松将自己对上海历史知识的调查积累融入徐明的项目,他们开始小范围地尝试一些全新的“城市考古”活动。

2019年初,陈寒松和徐明觉得需要以更完善、更正规的方式来运营城市考古活动,于是决定成立公司。

公司成立后,陈寒松主要负责“城市行走”这个部分。从2019年起,城市行走主要线路的开发策划、具体讲解等全部由他一人负责。目前,城市考古队已经有40多条不同的原创城市行走路线。

在设计每条行走线路时,首先需要准备的就是关于这条线路的大量资料。陈寒松认为,要呈现好的效果,用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线索串起整个线路是非常重要的。在细节上,也需要尽可能地做好完善补充。比如发现某处有些老房子曾经存在,但现在看不到了,就需要在讲解的资料上做一些补充准备。

在路线的规划上,陈寒松会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和需求: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是否可以步行,步行多久……连安全性和休息点甚至如厕需求等都要作出妥善的安排。

每一次的城市行走活动,也都会让陈寒松产生不同的感受。他做过一次以“上海街道上的窨井盖”为主题的城市行走活动。“到今天为止,在上海的街上还能找到从前租界时代遗留下来的老窨井盖,类型也很丰富。有一些可能历史有八九十年都不止了。”在活动的互动环节中,陈寒松发给每人一张地图和一支笔,让大家带着设定好的目标,在限定的街区范围内寻找老窨井盖。很多人后来和他说,自己每天都经过很多窨井盖,却从来没有好好观察过,仔细看这些窨井盖,会发现它们不仅形状、花纹各不相同,上面的缩写字母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活动结束后,还有人给陈寒松分享一些自己平时看到的窨井盖照片和资料。“感觉好像在我带着他们开启了窨井盖历史之门后,他们开始主动探索,之后又给我反哺了很多知识。这样有意义的互动也是我们城市考古的一个目的所在。”

用乡游慰藉乡愁

随着公司的发展,业务不断拓展。现在,城市考古队的城市行走也会与公司参与的其他活动相融合。例如,在2021年12 月在洛克外滩源举办的“回望外滩的9个隐身片段”影像艺术特展中,徐明就以“城市考古人”的身份,为展览带来了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一系列外滩源区域的老照片,记录了外滩早期的空间形态和日常生活场景。

陈寒松和团队专门为此展览设计了一条以展览场馆为原点的城市行走路线,让参与者将室内观展与室外行走相结合,更加多维立体地了解外滩源的历史文化。这次的城市行走还是由陈寒松负责讲解,同时加入了后续启发式互动体验:给参与者提供一些老照片、老地图等,让他们在现实空间中借助这些信息,去发现老建筑老房子中一些隐藏的细节,或是它们今昔样貌的对比。“这样就可以让参与者有了自行探索、实践城市考古的切身体验。”

      无论是一开始单纯的“田野观察”,还是现在有规划有规模的城市考古,陈寒松觉得最根本的那份热爱没有变。在为上海的高速发展骄傲的同时,陈寒松也有些怅然若失,“发展是好的,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拆除很多老建筑,就像抹掉了一些城市的痕迹与记忆。如果不能及时留下这些相关的影像及资料,就无法形象生动地向后人讲述曾经的上海。这也算一种乡愁吧。”这让陈寒松觉得自己有了一种传承的责任感,更加坚定地将这种热爱付诸于实践,“城市考古是一种乡游,它不仅是城市记忆与人的温暖交流,在探索过程中它也牵起了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关系。我觉得特别幸福,能把热爱做成了工作。” 

林景/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