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读书 | 把故事“熬”成小说——评葛亮新作《燕食记》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沈祖新     编辑:赵美     2022-08-14 18:05 | |


如今,关于小说的理论阐释、价值判断与现实期待层出不穷,各家论著汗牛充栋,各种术语也纷至沓来,这些话语升华了小说的精神特质,但也遮蔽了小说的根底——故事性。我对小说的期许之一就是它能提供一个“好故事”与一种“讲故事的方法”,让人忘却一切地阅读,酣畅淋漓地体验。葛亮新作《燕食记》做出了好的示范。小说以“吃”为抓手,在“食”的物质外壳之下,包裹着荣贻生与五举的师徒之情与各自的生命历程,铺展出岭南大众的民间图谱与大湾区的百年沧桑。上下两阙延宕在传奇性与日常性之间,由分到合的“故事”令人欲罢不能;同时,密实的细节经营、惊艳的叙事能力与至深的人情感悟又夯实了“小说”的根基,展示出“熬”的功夫。

小说以“食”为题,关系着人物的生命轨迹,也牵动着大湾区的历史变迁。太史第的钟鸣鼎食、般若庵的清雅素宴、战火纷飞的民间野味、香港茶餐厅的传奇糕点与落户于此的上海本帮菜……在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动中,“食”呈现出变动与恒常的双重意涵——它是颠沛人生中的眷恋,也是剧变尘世里的浮萍。对各种食物的细腻描写,成为小说的物质外壳,装载着“常”与“变”交织下的“深”。

物质外壳,是小说家用材料、情理、常识等现实条件与历史因素建构而成的“环境”,它的成败,关乎小说的现实合理性与精神可靠性。葛亮用工笔画师的耐心勾描“食”的物质性细部,使其与人关联。小说在开篇写五举初学包虾饺时,用好几百字的内容陈述包虾饺之难,而这暗示出五举的用心与天赋,也同时成为荣贻生收其为徒的必要铺垫。正是得益于物质外壳的坚固,人物的塑造与叙事的铺展都变得顺理成章。除此之外,对“食”的描写本身也具有美学价值。在写到般若庵中的素宴时,小说的笔调婉约柔软,“入水浆如乳,不黏不糯,粒粒分明……白云山上的日息泉,每日朝露而出,日升而息”,佛门的空灵、月傅的纯情以及她与陈赫明的迷蒙情愫,都蕴含其中,也流露而出。

这种蕴含成就了“食”所内在的“深”。它源于人与世事“常”和“变”的交织。在变动的世事中,“食”是最为基础的恒常,它勾连了往昔与当下,平衡着现实与内心。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命运轨迹,都藏身于“食”中的“常”与“变”之间;“食”中的“深”,引向的是“人”,是人情,是故土,是家园,是岁月。

在“常”与“变”中交相辉映的“食”,关联着人与世事的“深”,也具象化为传奇式的“故事”,表现在人物与情节两个方面。

荣贻生、叶凤池、慧生等人物的命运经历都颇具传奇色彩,他们在历史的巨浪中翻涌,也在人生的暗流中的浮沉。叶凤池是荣贻生的师父与“继父”,有一手绝世的月饼技艺,靠炒莲蓉独步厨坛;同时,他也曾在战火中腿部中弹,留下后半生的伤痛。慧生本是尼姑,与月傅交情颇深。月傅生下陈赫明的骨肉后殒命,托孤给她。这个孩子就是荣贻生,乳名阿响。慧生带着阿响在太史第中存身,以老妈子的身份度日。后逃命到安铺,结识了叶凤池。叶凤池当时已经穷困潦倒,化名叶七,腿疾严重……

人物的传奇性成就了情节的传奇性。比如,为了让阿响能够拜叶凤池为师,慧生与他成亲。此时,多年靠鸦片缓解腿疾疼痛的叶七,答应慧生从此戒烟,犯瘾时强忍剧痛,“牙齿当金使”。昏睡一天之后,慧生煮的粥愣是让叶七“撑出了一个硬朗朗的精气神”。对陈瘾和重疾的忍耐,对诺言的恪守,对家的珍惜,这些情节都呼应着叶七的传奇人生,凸显了小说的故事性,让读者读得痛快过瘾。

叶七传艺更具传奇性。炒莲蓉的秘诀,藏于无字的白纸之上,那一味让阿响苦思良久的调料,竟然是盐。兜转的求索,繁复的叙述,谜底却大道至简,颇有武侠小说的风韵。

传奇性故事是此书的亮点,却并非小说的终点。阿响最后的顿悟,依托于日复一日的苦练,即“熬”;《燕食记》的精彩,正得益于葛亮“熬”的暗功夫。

细节是小说的神经末梢,牵一发动全身。葛亮无论是对物质外壳的工笔描摹,还是对细微人情的精准把握,都十分精彩。中秋当天,年幼的阿响第一次做饭。小说先写慧生“眼睛却渐渐亮了”,因为她吃出了儿子对火候和分寸的无师自通的拿捏,惊喜之情无需多言;继而流泪,“忧心忡忡”于儿子的“宿命”;但最后“身上竟有些暖和了”。这是母亲的欣慰与欢喜。它纤细,恍惚,更感人至深,葛亮对这一系列情绪的呈现完全不动声色,却因着眼于细节而令人动容。

对细节的拿捏,让叙事在“慢”中走向深情;“快”的叙事节奏中,也表征出命运的残酷。细节与情节在人情处汇聚和收束,表现为对生存的关切与对人心的洞察。葛亮对此不事声张,在人物的日常对话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款款深情。周师娘是慧生在颠簸中遇到的贴心人,她对慧生说:“我不问你的过去,但我知道你的难”。这句话瞬间击穿了慧生的忌惮与防范,给了疲惫的慧生一丝安稳。

在“慢”与“快”之间绵延叙事,在“常”与“变”中洞察人情,这是葛亮“熬”的功夫,更是小说的迷人之处。(沈祖新)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