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上海民声丨16万条群众建议的98.5%采纳率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季晟祯 房浩 夏韵 王军 陆常青     作者:季晟祯 房浩 夏韵 王军 陆常青     编辑:任天宝     2022-08-17 15:50 | |


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成立以来,共收到群众建议超过16万条,报送市、区党委政府重要建议的采纳率达98.5%,群众的“金点子”正源源不断转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金钥匙。这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部门从“被动集”到“主动征”,把群众的建议意见作为送上门的基层调研和最有公信力的决策咨询。在“人民建议征集专刊”走过两周年之际,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政府部门主动问计、开门纳谏,推动城市治理更务实、精细、富有温度的生动实践。

图说:百禧公园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生活圈+

家门口遇见“小确幸”

>>>征集:

2021年,通过上海人民建议征集网上平台,市规划资源局以“人人参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题,邀请公众共同谋划社区发展愿景,一起畅想生活圈未来的模样。通过活动和建议征集,居民纷纷反馈,更新改造后的社区生活幸福便利,环境“闹中取静”、交通“拥而不堵”、公共服务设施愈发“提档升级”。“足不出社区,就可以吃到丰盛的午餐、求医问药、参加群团活动,幸福感、获得感满满”;“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非常便民,几乎在家门口就能办成所有事”……

>>>转化:

长宁新华社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但百年历史使得社区具有老旧社区的共性特征,如社区建成度高、空间资源有限、精准配置缺位等。作为上海第一批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试点街道之一,新华社区借助市政道路辟通和内部弄巷梳理,进一步构建便捷舒适的慢行网络。加强街道空间人性化、精细化设计,加强与风貌环境协调和互动,让街道成为社区重要的公共空间,营造可漫步、可阅读的人文社区特色。

徐汇田林社区老旧小区多,老年人也多,居民希望周边的生活环境有更多的绿色生态空间,有更多适合漫步的街道空间。由此,田林街道开启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以蒲汇塘贯通串起休闲美景,田林路更新串起社区生活,让居民能推窗见绿、推门见景,漫步社区、享受生活。

普陀曹杨新村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针对曹杨新村特点,通过对社区居民需求调研、积极带动居民参与社区营造及提升社区整体品质。比如,贯通曹杨环浜步道,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连续开放的滨水公共空间;利用原铁路市场空间改造提升成为一个复合型的立体的百禧公园。在曹杨社区规划师周俭教授看来,从70年前开始建设工人新村,到如今“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时光流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以贯之。

目前,市规划资源局正在会同市发改委牵头制定市级层面“十四五”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指导文件及配套技术要求,抓住“十四五”关键时期,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目标,全面提升社区品质和治理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城乡社区生活圈行动。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将率先建成一批示范性街镇。

图说:改造后的926路老西门站

出行+

打造高品质公交枢纽

>>>征集:

上海市交通委通过市人民建议征集线上、线下平台开展“上海市公交枢纽站设施服务水平提升”人民建议专题征集,共收到市民对公交枢纽站现状设施使用、需求及改进提升等方面意见建议近1500条。

>>>转化:

公交枢纽站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关键节点,不仅发挥着锚固公交线网、满足乘客出行的作用,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但众所周知,申城不少公交枢纽站建成时间较早,使用至今已有二三十年,候车廊和调度室风格陈旧、年久失修,休息室、卫生间、无障碍设施配置不足,部分站点也缺乏换乘信息和导览地图,给乘客出行带来不便。还有部分沿街设置的首末站,仅在街边设置了十几平方米的调度用房,环境局促,条件较差。

据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客运处副处长殷波介绍,在人民建议征集中,市民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站内行走不安全、换乘不方便、设施不完善等方面,市民希望有关部门能对老旧站点实施升级改造,增加必要设施,为乘客营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候车环境。此后,市道运局会同市道运中心、上海久事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进措施。

今年上半年,市道运局选取了站点位置、用地边界、用地属性都相对固定的49路汉口路江西中路站、926路老西门站以及76路凯旋路宜山路站三个站点进行试点改造,着力优化站点外观、乘车环境、信息化服务、公交标志、地铁换乘信息等。

比如926路老西门站地处老城厢,周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此次新建的调度室和候车廊就采用了粉墙黛瓦的现代江南园林风格;49路汉口路江西中路站属于外滩辐射区域,站台用红砖和黄色花岗岩面砖砌成,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除了提高外在颜值,内部服务设施也全面升级。在候车区域提供充足舒适的休息座椅、防雨防晒的顶棚;醒目位置设立线路站牌标志和详细的线路信息导览图;增设换乘指示牌,保证换乘路径上导向信息连续连贯;设置坡道、盲道等无障碍设施,方便携带拉杆箱、推婴儿车、坐轮椅的乘客;添加智慧化引导设施,如智能信息发布系统、一键叫车服务系统,打造“智慧枢纽”。

市道运局将联合有关部门,将试点经验逐步推广到更多枢纽站和首末站,改善乘客候车体验,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品质。

图说:一大会址周边

公共+

让上海“可以坐得下”

>>>征集: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与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新民晚报社组织开展“市民看市容、市民谈市容、市民管市容”活动,将公共空间休憩座椅融入城市管理精细化、重大活动市容环境保障、“美丽街区”建设、公园城市建设中。至今,上海已累计完成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1.3万多处,市民提出的92条建议促进了座椅设置方案的完善。

>>>转化:

“为路人添一把座椅,为城市增一份温暖”——市绿化市容局着力解决市民在公共空间“没地方坐”“坐不下来”“不愿意坐”的问题,努力实现“小座椅、大关怀”。

2021年,通过对7万份市容环境市民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结合市政府参事室江海洋参事提出的“在公共空间增加休憩座椅”的建议,市绿化市容局在1个月内,就摸清了全市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存在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品质不高、共享不够等四个突出问题,多次与市政府参事室共商如何更好激发社会活力、体现城市温暖、展示文化内涵,形成专项工作方案。拟用三年时间,通过新建新增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认建认养一批、社会共享一批的形式,将上海打造为一座“可以坐得下”的城市。

在市委统战部、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支持下,公共空间休憩座椅的优化被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人人为城添光彩”活动,与市委统战部建立了“同心共美”机制,统一战线积极出谋划策,实现党建融合、资源整合、宣传统合。同时,市绿化市容局与各区畅通沟通平台,建立征询制度,城市规划、艺术美学、市民民生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观察团,纷纷支招,“共建共享”氛围浓厚。

公共空间休憩座椅的优化各具特色:有的彰显文化底蕴,黄浦区一大会址和一大纪念馆区域座椅和红色文化天然结合、杨浦滨江改造休憩座椅展示“生活秀带”、松江区通波塘西岸座椅体现老水厂历史文化;有的倡导绿色发展,崇明区花博园内用废弃牛奶盒制成环保长椅、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创意座椅筑起慢行系统美好生活圈、闵行区七宝镇中谊路绿道休憩座椅富有趣味性;有的引导社会参与,徐家汇商圈空中连廊的休憩座椅由沿线商场承担管养责任,嘉定区安亭镇嘉亭荟商场发动商户开放外摆位供市民休憩;有的探索标准规范,长宁区出台了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建设导则,松江区编制了城市家具专项规划建设导则。

图说:保租房“设计大赛”亮出“金点子”

居住+

“希望之城”住有所居

>>>征集:

2022年3月,市房管局、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共同启动“上海市保障性租赁住房设计大赛”。活动在问计于民、主动征集中,聚焦宜居安居需求,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体系,让年轻人住有所居、扎根上海。

>>>转化:

“十四五”期间,上海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超47万套(间),到“十四五”末,将累计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间)以上。

从“一间房”到“一张床”,从来就牵动着来到“希望之城”追逐梦想的年轻人的心。这不仅是他们的落脚点,更是家的归属感。如何把握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和需求特征,创造多彩便捷优质的租房住房体验?如何支持年轻人参与城市治理、社区公益、社会服务,在融入城市发展中增强归属认同?“上海市保障性租赁住房设计大赛”试图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

聚焦“包括新市民,青年人,还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群体”,为打造“小户型、全功能、悦生活”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而举办的“上海市保障性租赁住房设计大赛”就是希望从“汇民智”中,将“年轻人的希望”绘成更实用、更贴切、更美好的“设计图纸”,这不仅是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要求,更是建设更高品质、更加安心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的答题思路。

在上海就业但居住困难,就属于“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的保障对象,不设户籍和收入限制。合同期稳定,到期之后符合条件还可以继续租住,租金比同地段同品质的市场租金还有一定下浮。不超过70平方米建筑面积,虽以小户型为主,但将有高标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

“超大城市治理必须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让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为更充分体现人民建议征集的“主动征”,设计大赛动员广泛,设“规划建筑”“居住空间”和“建议征集”三大组别,集中专业设计力量,更引入青年租客、青年设计团师,甚至还包括即将走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各界人士。他们将共同畅谈“心目中的保租房”,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出优秀的适配性强、创新性强的大赛设计作品。市房管局副局长张立新认为,“保障性租赁住房这个新生事物,从设计图纸开始,就注定拥有无限可能。征集到的‘金点子’将进一步完善推动保租房政策。”

图说:老港基地生态展示馆

生态+

用科普助力“低碳化”

>>>征集:

为进一步发挥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的环保科普教育作用,针对加快老港基地改造更新、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公众开放程度等建议内容,2022年6月29日至7月15日,上海市国资委通过市人民建议征集平台、上海市国资委官网、信箱及城投集团老港基地线上线下征集等渠道,开展了以“我为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改造更新献一计”为主题的人民建议征集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市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共收到有关建议42条,分别对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的展示内容、展示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改进建议。

>>>转化:

对征集到的建议,市国资委指导上海城投集团及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及时进行梳理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科普展示馆的设计单位将建议内容落实到了更新改造设计方案中。

未来老港基地将打造成为集固废综合处置、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科创科普、智慧绿色生态的综合性示范基地。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的改造更新将加大基地面向公众的开放程度,将“邻避”变“邻利”,更好发挥科普教育作用。

上海城投老港基地成立专项工作推进小组,规范基地公众开放流程,打造科普教育品牌。在科普展示馆的更新改造中将展示最新的垃圾处理工艺和运营数据,凸显最先进的专业内容,做到通俗易懂、与时俱进、深入浅出,全方位加深观众对垃圾处理技术的了解;其次,加强互动,增加语音讲解,通过VR、小游戏、小电影等方式,打造强交互、沉浸式的展览体验,进一步带动参观者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同时,完善线上展览服务,满足远程观展需求,打造云展馆体验,既满足到馆观众观后回味的需求,也能够较好满足异地群众的观展诉求,充分释放老港科普馆的影响力。

“印象老港”微信公众号的设立,方便市民远程线上参观科普展示馆,展示老港基地全景,进一步扩大基地科普教育受众面,提供远程线上参观学习便利。

市国资委将指导城投集团及下属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持续做好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更新改造,将展示馆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垃圾分类主题展馆的新标杆,为推广上海垃圾分类经验、推动垃圾分类助力低碳化贡献积极力量。

新民晚报记者 季晟祯 房浩 夏韵 王军 陆常青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