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五朝元老”的参会体验:见证了长三角、尤其是上海的人工智能生态建构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杨玉红     2022-08-31 08:37 | |


图说: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科大讯飞展示旗下产品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两天前,上海音乐学院官宣:来自讯飞音乐的首位AI虚拟歌手Luya入学。同时,这位热爱音乐的歌手还将进入“音乐工程系·讯飞音乐联合研发中心”,开展AI融合音乐相关研发,探索技术赋能音乐的更多可能。

这是科大讯飞又一次牵手上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的生动案例。

一天后,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即将拉开大幕。作为“五朝元老”的科大讯飞,早早为这场前沿科技盛会做好了准备。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更高质量的亲历者,科大讯飞亦是数字化转型的受益者。五年间,也见证了长三角、尤其是上海的人工智能生态建构。

相逢:看到AI的广阔前景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还记得,2018年9月17日,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徐汇西岸召开。作为大会首批战略合作伙伴之一,科大讯飞在上海西岸触摸人工智能的世界脉搏,感知人工智能的前沿趋势,共享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

“算法突破,面对小样本、无监督、个性化问题的基础理论持续突破;脑智同飞,脑科学研究和数学统计建模方法深度结合;人机耦合,人工智能系统和人类行为协作的人机耦合方式持续探索。”首届大会开幕式上,刘庆峰讲述了人工智能未来的三个突破方向——如今,已一一得到验证。

图说:科大讯飞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展台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人工智能代表未来发展趋势,对上海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除了思想火花的碰撞,看到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广阔前景,合作亦在加深。当年9月,上海市政府与科大讯飞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围绕教育、医疗、智慧城市、汽车电子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和产业化落地等合作,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

成长:彼此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大会开幕之前,有趣的‘3D虚拟A.I.家园’云展览已经率先拉开了帷幕,大家可以在云上感受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图说: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观众在科大讯飞展台互动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两年前的7月9日,伴随着科大讯飞全新AI虚拟主持人一峰的现场播报,首次于线上举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拉开帷幕。这也是疫情来临的第一个年头,人工智能抗疫中表现出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用实践证明解决社会刚需是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驱动力。

彼时,科大讯飞已和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前一年,科大讯飞“新一代语音翻译关键技术及系统”荣获大会最高荣誉SAIL大奖,其源头核心技术实力与应用实例收获肯定。

刘庆峰感叹:“每一次来到上海,见到各位新老朋友,我都觉得特别开心。因为人工智能需要大家携手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他还告诉大家,如果人工智能仅是可有可无的应用,它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但如果是解决社会刚需,它一定会有巨大的内驱力。后疫情时代,我们被助推到数字化“生存时代”,未来线上和线下的生活将成为常态,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未来的生产生活,都将面对阶段性的或者长期并存的线上线下的数字化生存。人工智能点亮人间烟火,是未来既极具诱惑力和吸引力的画面,也是我们将不得不面对的未来的一个巨大的趋势。

去年,科大讯飞带来了60多种展品,涵盖AI+城市、AI+教育、AI+医疗、AI+工业、AI+生活等最新应用成果。在开幕式、全体会议及系列论坛上,讯飞听见同传提供实时转写服务;在大会的线上直播间,讯飞AI虚拟主播与大会主播一块儿聊天……

陪伴:为上海和长三角发展注入AI动能

“今年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第五年在上海召开,我们看到了技术给社会发展、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也让我们坚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唯有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科大讯飞(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何表示,这家成立于2019年夏天,开启了科大讯飞在沪发展的企业,是科大讯飞的华东总部,正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

在谢何看来,伴随着大会的成长、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手可及——既有源头创新,又有产业应用。人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人工智能,“十四五”期间就是人工智能解决社会重大命题的关键窗口期。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24日,讯飞开放平台已开放498项平台能力,在长三角地区已聚集超过77万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超过36.5万;而回溯到在大会还未召开的2017年,讯飞开放平台上仅开放63项平台能力,长三角开发者数7.7万,应用数7.0万。“可以看到,这个数字增长了10倍,长三角人工智能生态产业持续建构,蓬勃生长。”

科大讯飞透露,下一步将加大对上海业务、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投入力度,助力上海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战略命题。“未来3-5年研发的多语种语音识别、合成和机器翻译等核心技术和系统,实现多语种(含方言)突破100种,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90%人口,助力上海成为全球多语种核心技术研究高地。”谢何信心满满。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