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晨读|香炉的随想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周进琪     编辑:钱卫     2023-01-26 07:00 | |

  小小的香炉,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用具,更是传承了几千年,有着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神器。


  这世上有些东西很是奇怪,有时在不经意间的偶尔一瞥,便会心生喜欢,于人于物,莫不如此,仿佛有一段看不见的前缘。我是个怀旧的人,一直喜欢那些养眼的,有着历史文化遗存印痕的旧物。对多年来购藏的那些小巧玲珑的香炉,只要我的双眼与它们对视,便会油然产生一种亲近愉悦之感。

  香炉在我的记忆里,和小时候过年有着密切联系。那时,一年中最隆重最有仪式感的是除夕年夜饭,在远近噼哩啪啦喜庆的爆竹声中,父母将凭票供应的紧俏年货,忙碌了几天,烹烧成了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看着这桌我早已垂涎欲滴的饭菜,却不能动筷,只见父亲拿出一只小香炉,没有炉灰,他就放入一大把米,虔诚地插入点燃的三根香,并在两边燃起了红蜡烛,随即把灯关灭,又将房门打开,恭请祖先进来吃年夜饭。在炉中袅袅的香烟、明烛的光亮中,我们三个孩子依次磕头,然后父母跪拜,只见他们喃喃地不知说了什么?终于等到香尽烛灭,才等到了一年最向往的这顿美味大餐。还有每次过年,父亲总要在五斗橱上的红色玻璃花瓶中,插上一束蜡梅花,说是“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那时我年幼无知,还不知父亲那是岁朝清供的用意。

  中国的香炉文化历史悠久,“炉”之名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天官》:“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冢宰之属,宫人寝室中共炉炭。”从秦汉时期就有了精美的青铜博山炉。在宋代中国瓷器进入第一次高峰后,官、哥、定、汝、柴五大名窑制作的香炉,成了精妙绝伦的绝世珍品。随后明代宣德年间,利用真腊(今柬埔寨)所进贡的“风磨铜”,糅合了金银等贵金属精心铸造的“大明宣德炉”,更是风靡了神州。古人对各种炉具,极为宠爱,一炉之雅,置于案头,四季雍容。使用上也非常讲究,茶席上品茶用茶炉,书案上阅读书写用文炉,琴桌上抚琴用琴炉,闺房香席上用手炉,礼佛膜拜用供炉。这些香炉,材质多样,有青铜、金银、瓷玉、竹木、牙角等,且形制风格各异。

  经年拥有的这些香炉,是陪伴我日常生活的好友,每当捧起观赏,凝视这些仿佛有着灵性的香炉,总会有一份静谧从容,神舒气朗的心情相随。尤其在静夜,燃一炷沉香,随着袅袅的香烟升起,思绪会不由地信马由缰,让我时而想起履痕里曾经的深浅,沧桑里的薄凉,寒冬里阳光的温暖,岁月曾经的馈赠,时而又会感叹这世间的短暂与永恒。又或蓦然回首,穿越岁月的风尘,感慨此生经历的起伏,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奔跑,一个个的憧憬,一段段的故事,让我唏嘘不已。

  赏炉燃香,对我而言是一次享受生命的过程,让身心沉淀在一缕浅香里,不由得会气定神闲,寂静安然。此刻所有的情绪感觉被清空,如一泓浅浅的清水,无我无物,无欲无念,自得其乐。不禁感悟,原来生活不要太复杂,一切只要简单就好。

  看着这缕缕飘散的烟雾,它宁静淡然,不问悲喜,不与人言,不事停驻。它一秒不懈在燃烧,一刻不停在沉淀,不露痕迹,耐人寻味。不经意间,我忽然有种按捺不住的联想,人生何尝不是一炉香,有的人燃得急旺,争名争利,玩权弄术,结果心疲力尽,香消火灭。有的人则不急不缓,不求一举成名,一夜富贵,而是默默求实奋进,随遇而安,那么燃得无疑长久。

  如今,我慢慢明白了过年点燃炉中香火,通过缥缈不定的烟雾,与祖先沟通,不仅是感恩追思,不忘自己从哪里来,更有慎终追远,香火绵延之意。小小的香炉,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用具,更是传承了几千年,有着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神器。(周进琪)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