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陈圣来:当年我们轧马路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陈圣来     编辑:钱卫     2023-03-20 13:30 | |

恋人之间轧马路,大凡都漫无目的,一边走一边聊,无目的才是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从计划经济年代转轨,仍处于物质匮乏的窘境,其实不光是物质,精神享受也很匮乏。那时,青年男女轧朋友主要的方式就是荡马路,但是荡马路这一词汇的内涵比较广泛,既可指青年男女出于恋爱为目的的荡马路,也可指家人或朋友一起逛街休闲购物。于是不知什么时候,从北方话引过来一个词,叫“轧马路”,这个词用上海方言说不太顺口,但指代性很明晰,你一说“轧马路”,就指男女之间谈恋爱的那种逛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当然,民间还有一个更通俗更形象的说法,叫“数电线木杆”,因马路两边总是整齐地排列着两排电线杆,上面安装着街面的照明灯,所谓的“数电线木杆”就是“轧马路”的通俗版。

恋人之间轧马路,大凡都漫无目的,一边走一边聊,无目的才是目的。可惜那时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哪有像现在规划修建得这么悠闲舒展美丽,偌大个上海其实可供男女朋友间倾诉衷肠的地方真的几乎没有。外滩的情人墙一对对青年男女像烤子鱼一样比肩而立、鳞次栉比。逢到节假日,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或华灯初上,情人墙可谓一席难求。一对和一对之间紧挨着,难分楚河汉界,甚至密无间隙,男女之间卿卿我我,从背后拉手示爱,结果不小心拉错手的尴尬经常会发生,呢喃耳语也经常被隔壁一对情侣窃听,私密和浪漫几无可能。所以我们一般不去趴情人墙,于是,轧马路还是谈恋爱的第一选项。

那时轧马路,无论是车水马龙还是僻静小巷,眼前之景或可能熙熙攘攘,或可能阒无人迹,但对压马路的男女双方来说,面对这一切却熟视无睹。因为那是一个闭环,双方眼里只有对方,沉浸在纯粹的两人世界里,口袋里没有手机,不会随时响起铃声来让你从太虚幻境回复到尘嚣世界中,现在小青年即使是耳鬓厮磨情到深处时也会有手机来使你戛然而止。那时不会,漫步的三四个小时里,仿佛与尘世绝缘。没有自驾车,也叫不到出租车,于是纯粹步行,缓缓的,悠悠的,旁若无人。薄暮氤氲时,灯火阑珊时,显得更有诗意,也好像更私密一些,而且彼此也无法或无意考据对方的财力,因为没有驾保时捷的炫耀,也没有去五星宾馆的引诱,更没有网红打卡地可光顾。

我记得有一年寒冬之夜,我和她全副武装,穿着棉大衣,戴着帽子、口罩、手套,居然在清冽的空旷的夜间走了三个多小时,一直走到江西路汉口路那个路口,这里刚修建了一个街心小公园,有一张深绿色座椅,那张座椅竟被我俩霸占了将近一个小时。现在想想,那深夜的寒气该多么沁人肌肤,然其时的我们竟浑然不觉。

还有一次轧马路压到愚园路,天突然淅淅沥沥下起雨来,我们都没带雨伞,又没什么咖啡屋和酒吧之类可以避雨,突然她想起前面一条弄堂里住着一位大学时的好友,去她那里借把伞吧,于是我躲在一家街面人家的屋檐下,她去借伞。记得在屋檐下,听雨点打在屋檐上,滴滴答答,很有节奏感。背后那家闭门关窗的人家从门缝里传来轻轻的评弹声,我在猜想他们是开着收音机呢还是电视机?眼前,昏黄的路灯下,雨丝交织着。我就这样默默地等着。那时没有手机可以联络可以消遣,几乎足足有一个小时,我就这样耐心地等着,等着,终于远处她撑着伞过来了,见到我一个劲赔不是,说同学家里正好在吃大闸蟹,一见她去不容分说,递上一个大闸蟹就让她分享,而那时交男朋友好像是很害羞的事,于是她不好意思提男朋友就在弄堂口等着,就这样内心纠结如焚,表面却装得风淡云轻,终于把那个大闸蟹消灭了,才拿了伞匆匆赶回。于是我们之间就留下这一段永远会念叨起的话题。

还有一次,轧马路压到了虹口公园,当时作为新的惠民举措,刚开始开放夜花园。记得那一晚月朗星疏,白色的月光像撒了一层碎银,夜公园虽人影憧憧,夜朦胧,月朦胧,此心也朦胧。此情此景,我突然心血来潮,居心叵测地随口背了一首雪莱的诗:“你看高山在吻着碧空,波浪也互相拥抱;谁曾见花儿彼此不容:姊妹把弟兄轻蔑?阳光紧紧地拥抱大地,月光在吻着海波:但这些接吻又有何益,要是你不肯吻我?”我问她:“这首雪莱《爱的哲学》你能用英语背诵吗?”她没有回答,也许她看出了我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那晚我的“阴谋”是否得逞,我不能评判。因为那个年代男女之间太过矜持也太过腼腆,她只是用嘴唇在我脸颊上轻轻啄了一下,就此飘然而过。

我是七七级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同学中不乏当爸爸的,然这些同学竟然说,他们谈恋爱到结婚,从来未曾接过吻。记得那一年,复刊的《大众电影》在封底登了一张灰姑娘与王子接吻的剧照,竟招致诸多讨伐的读者来信。我颇有一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气概,当时正值上海举办首届大中学生演讲比赛,我以此为契机,在大世界最大的露天剧场慷慨陈词,意外获得全市大中学生演讲比赛二等奖。颁奖会由电视新闻作了报道,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上电视。

现在想想,年轻人要谈恋爱简直有太多的去处:看电影、听音乐会?喝咖啡、泡酒吧?坐双层巴士、浦江夜航?去剧本杀、观沉浸剧?自驾游、住民宿?还是去周遭水乡、泛舟桨声灯影?处处皆可浪漫处处皆可留情,谁还会去轧马路?然,我总觉得再也寻不回当年轧马路的那种情韵,就像现在那么便捷的联络方式,微信、视频……即时、当下,没有间隔,没有延时。但是,没有了鸿雁传情那种秉烛夜书的柔情,那种心心念念的期盼、那种纤细入微的表述、那种朝思暮想的等待。人类在获得的同时又仿佛失去什么,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轻孰重,难以名状。(陈圣来)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