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研讨会现场
复旦校园,有着这样一位学者——陆士清教授,年事已高,却依然充满热情,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葆有青春活力。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曾在《曾敏之评传》序文中称其“让我们大开眼界,知道了海峡的另一端还有着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前天 ,以“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为主题的陆士清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多位海外华文文学作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者、作家齐聚一堂,共贺陆士清教授的90华诞。
1975和1979年,旅美台湾作家於梨华两次到访复旦大学,与中文系老师讨论文艺创作的问题。陆士清深深意识到,海峡两岸交流一旦展开,上海将是前沿,“而复旦将是这前沿的窗口,我们应有所准备”。陆士清安排其做了“台湾现代文学”讲演,并将其长篇小说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推荐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其间,陆士清编选了白先勇、王祯和、王拓小说选,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3月,陆士清主编《台湾小说选讲》(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陆士清教授担任监事长。在世界华文文学学科领域,陆士清教授勇于“先行先试”,堪称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是名副其实的披荆斩棘的开拓者之一。
陈思和与陆士清有过多年合作:“陆老师最可贵的精神是他在学术上永远不被时代局限所限制,一直会突破局限,想方设法发展这个学科。”
“没有陆老师几十年的开拓耕耘,上海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就没有我们所看到的堪称繁盛的场景,也难以成为海内外华文文学一个重要的连接点或者说枢纽。”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表示。
岁月没在陆士清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许多学术会议上,仍活跃着他的身影。依旧一丝不苟地提交论文,依旧毫无保留地踊跃交流,并没有显出什么疲态。
“说我有成绩也好,说我有功劳也好,我主要的是不离不弃,我的事业一直会做下去。”陆士清说。
在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心中,年至耄耋的陆老师的创新精神、青春朝气一直激励着大家,“他的文章也充满了一股青春朝气。读陆老师的文章,会感到很清新、灵动、真诚。”
写过《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美国华文作家周励一直记得在2018年,陆士清特地邀请她去和平饭店吃饭。饭桌上,陆士清跟她分析了她关于极地探险的文章,并提醒她,要再加把劲,写更有力的东西。在陆老师的鼓励下,2020年,囊括28篇文化历史散文的《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问世,成为周励写作中的一页新篇章。
面对大家激动的发言与祝福,陆士清说:“我一定会尊重前辈的教导,为人,要把人字写端正,这是贾植芳先生的教导;为师,要有母亲的胸怀,这是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为友要相互成就,作为朋友要相互成就;为文,要足以立诚。立诚的意思,就是忠实于事业,诚实地做这个工作,不要粗粗糙糙;为事,敢于担当。我遵循这些前辈教导,在余生中和在座朋友们携手前进。”
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华人文化文学研究中心、上海作协华语文学网主办,汪澜主持,40多位作家、学者与会发言,多位海外华文作家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也参与了探讨。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962555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