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他”6年间向复旦寄来20多封捐赠信 “他”是谁?一个关于“Lu”的故事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章佩林、张菲娅     编辑:裘颖琼     2023-03-30 08:54 | |

图说:复旦大学0号楼学工部门的信箱,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一封信,署名为“Robert”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张炯强 通讯员 章佩林 张菲娅)复旦大学0号楼学工部门的信箱,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一封信。里面装有一封信件和200元现金。6年间从未间断,捐款人署名为“Robert”。

这封信里面写道:“资助生活困难(拮据)的学生或奖励品学兼优的同学,这也是尽我一点微薄之力。”

近日,复旦学工的老师一如往常去收取信件,当看到信封上的笔迹和熟悉的邮戳:那位“老朋友”又来了。

今年,复旦大学已收到2封捐赠信,不同往年的是,捐赠金额从以往的200元变成了300元,署名不经意间从“Robert”变成“Robert Lu”。

很多人在问:这个“Lu”是谁?是什么力量让TA爱心捐款坚持6年?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复旦负责资助的老师们都“好奇”起来。

“最开始收到这封捐赠信时,会有些好奇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到后面渐渐形成一种盼信来的期待,更希望哪一天能在信中获得捐赠人更多的信息”,曾负责保管这些信件的一位学工老师说,不知不觉中,“Lu”坚持了6年之久,让大家非常感动。

“通过这种古早的方式捐款,我觉得是蛮温暖的一件事情,”多次领取信件的王老师说道,“现在很多捐助采取电子对公转账的方式,像这样将现金夹在信封里寄过来的情况并不常见。用现金这种方式,给人一种很具象的感觉,我相信‘他’的温度能够传递到受助学生的手里,这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寻访许久,都没有找到答案。出于对这位“Lu”意愿的尊重,复旦的老师们决定让Ta成为一个谜。前天,复旦资助在云端回信一封,遥寄感谢之情:“捐赠信如期而至,每隔几个月我们总会收到它。”

据了解,如今,“Lu”信件内容是一如既往的简短——“我再次向复旦大学捐款300元人民币,以资助生活困难(拮据)的学生或奖励品学兼优的同学。虽然微不足道,但这是我(十年如一日)的心意,也是我平时的一点微薄之力。”

信封内附着的三百元现金,数额不大,却显得格外真挚。据复旦介绍,这个神秘的“Lu”究竟是谁无人知晓。“他”可能是曾经受过资助的复旦校友,也可能是与复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老熟人”,又或是持续关心复旦人才培养的社会热心人士。复旦回信表示:“不论您是谁我们希望您知道,这份沉甸甸的心意,复旦大学珍重地收下了!”

信的内容,都强调“资助困难学生”或“支持科研项目”。现在,信件已积累厚厚一沓,累计捐款额逾5000元。从信封上的邮戳来看这些信封以往都从“政本路”“淮海中路”“建国东路”等上海邮局寄出,而最新一封信的收寄点是广东城南邮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间,“Lu”的关切也随信件而来。他写道:“非常时期,同心抗疫。”朴素又恳切的关心,让人心生暖意。

复旦学工部负责人表示,“Lu”的每一笔捐赠都已注入“笃志助学金”助学项目,让有温度的资助抵达到更多的学子手中。复旦表示,在一个又一个“Lu”的影响下,相信会有更多复旦学子心怀感恩,投身国家建设,回馈学校与社会。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