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细思恐极!换脸视频存在巨大隐患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红玲     编辑:赵菊玲     2023-05-24 11:02 | |

好友视频聊天,有面孔有“真相”,10分钟内“谈妥”,转账430万元。近日,内蒙古包头市公安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局发布一起电信诈骗案件,案中骗子用人工智能技术“换脸”,视频聊天行骗,令人闻之色变。

图源:东方IC

声音不可信,连“脸”,也不可信了。细思恐极,人工智能换脸存在巨大隐患,亟待依法监管。面对电信诈骗,一直以来,总有专家在报头网端,告诉大家如何防止被骗,听下来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打死”不转钱。第二,“哄死”不贪“小”。对老年人,还要附加一条,那就是禁得起骗子打“亲情牌”的诱惑。

现在看来,这几条,唯一还挺立不倒的,就是“打死”不转钱这一条了。但问题是,朋友视频聊天谈事情,“面对面”谈妥的事都要出错,那生活岂不就回到了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行商走贩”才能令人相信?试问社会的运营,对“诚信”二字,因此要付出怎样高昂的代价?

生活安全、社会秩序、网络风气,这些对每一个人就像空气一样重要。“换脸视频”被骗,靠社会个体小心防范成本太高。依法监管,尤其是对有些跨国的行骗案,法治力量必须出手。对“金融力量+不法组织”的行骗,被骗者个人就是“砧板上的肉”。内蒙古包头市公安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局侦破的这起诈骗案件,让公众看到了公安力量打击网信诈骗的能力,但在公安系统,对类似问题的认识范围、重视程度、处理力度到底几何,这都是公众担心的问题。

同时,侦破、依法处理等总还是“后发制人”,必须从问题的前端解决“麻烦”。对具体的个人和家庭而言,被骗都可能“伤筋动骨”。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责任重大。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必须严格执法,对一些新生的事物和新生的现象,也要加强研究和立法,立法不能滞后。当下,“刷脸乱象”令人担忧,吃个饭停个车也要被公众号过度索权索信息;小区进门系统换新,变成“刷脸”进门了;甚至房产交易都可以“刷脸”了……

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法律监管,在如此情形下,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防范力真的不堪一击——人人都可能在“祼奔”。

赵红玲/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