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中“关”察|在以“未来”命名的论坛上,有位校长呼吁支持“非正常”的人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钱文婷     2023-05-26 12:52 | |

陶磊 摄

相信不少人还有印象:多年前,当接到来自未来科学大奖的电话时,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教授王振义有些“微词”,“这个奖为什么给我这种96岁、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你们为什么不奖给年纪轻的人?”

如何激励和支持新一代青年科学家开展创造性、突破性和颠覆性的研究?王振义院士的“担忧”在“2023未来科学论坛”上得到了探讨。在今天上午举办的这场2023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中,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全球知名院校及学术机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等重磅嘉宾还就加速拓宽和深化科学进步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等议题展开探讨。

重大科学议题亟待突破

“新冠病毒提醒我们,生命科学依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一不留神就给我们带来无法预料的冲击;气候变化也给我们敲响警钟,要求全人类携手创建可持续的能源结构和绿色星球;近期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不仅突破了图灵测试,带给普通人很大震撼,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拥有地球上最高智能的人类,能否驾驭通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改变,以及可能到来的无法控制的风险……”未来论坛理事会2023轮值主席刘芹感叹,类似的议题,可以拉很长一张清单,每一个都很紧迫,每一个都影响着生命。

在与会科学家看来,面对这些全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议题,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科学家正向着未知领域展开探索,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有力的支持。

社会对科学家要有包容性

“我想指出,社会对科学研究要有包容性,这是科学本质所决定的——做实验时,95%以上的时间都在经历失败。”香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翔很严肃地表示,当下不少政府和企业的项目都是以目标为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但也要鼓励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让青年科学家能有机会自由探索新的课题。

张翔说,自己其实也是一位“投资人”——香港大学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支持那些研究不是特别热门,但是很深领域的教授们,甚至做好了得不到回报的“心理准备”。“有人持不同意见,为什么不向发了更多论文的科研人倾斜?”张翔解释,“我们要‘两条腿走路’,尤其是要支持在源头做颠覆性、创新性研究的‘非正常的人’。”

年轻科研人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却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尤其是科研生涯早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是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在一线工作中,他与很多青年人有过交流,在他看来,当前年轻人面临的竞争是最大的困难,“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时间做‘十年磨一剑’的研究,甚至五年的时间都得不到,为了有产出,他们不得不做些跟踪性的研究,以便和研究机构或是基金‘交差’。”马大为痛心地表示。

在今天的论坛上,马大为带来三个呼吁:一是企业界能有更多有识之士来支持科学界的年轻人;二是大学、研究机构在吸纳人才时多加考虑,是否有资源容纳那么多学者的研究,是否能为他们提供成才的环境;对于年轻人,也要想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开展学术性的基础研究,或许到企业发展技术方面的工作也是一条出路——毕竟,现在很多高科技企业亦是科研沃土。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