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中“关”察 | 施一公:“不重论文篇数、不重影响因子、不重论文引用率、不重人才头衔、不重获奖情况”催生西湖大学创新生态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陆佳慧     2023-05-27 09:07 | |

图说:施一公作《科技共同体——应对全球性挑战》演讲 特派记者 陶磊 摄

新民晚报讯(特派记者 郜阳)“中国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会造福人类,推动世界发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更加美好。”26日,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如是说。

在施一公看来,多样性、差异性极大地促进了创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向前发展,则必须展开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为此,他举了两个来自天文学的案例:一是,2016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团队宣布:人类首次探测到来自约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二是,经过全球30多家科研机构的超过200名科学家共同努力,天文学家于2019年公布了世界首张黑洞照片。

施一公同时也指出,大国科技竞争近年来日益加剧。“破局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国际顶尖人才。”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构成世界主体最根本的基石,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流通、合作,才能让世界共赢。

施一公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对外开放程度显著增加,受益于留学,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极大地丰富,和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才交相辉映。不过,在中国人才越来越丰富,对国家和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我们也面临顶尖人才仍然匮乏的困境。我国奉行敞开怀抱,让人才自由流动,可以走出去,可以引进来。

“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特别重要的。”施一公说,研究型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策源地、尖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顶尖科学家的集聚地。在西湖大学,不重论文的篇数、不重影响因子、不重论文引用率、不重人才头衔、不重获奖情况,这样的做法正在催生新的创新生态——目前,西湖大学已集聚180位来自境外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与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等26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他透露,西湖大学正在研制“有望成为世界最好的抗新冠特效小分子药物”。

“在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科技向善,也能给世界带来福祉,在新时代推动全球共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前发展。”他总结道。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