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独家述评|用治理向善推动技术向善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潘高峰     编辑:赵菊玲     2023-09-13 14:26 | |


图源:东方IC

潘高峰/文

数据安全已成为网络安全核心问题。正在举行的国家网络安全周上海地区活动中,不少专家学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传统的网络安全,更多聚焦网络侧的防御,比如防火墙的设置、防病毒木马入侵的检测等等。如今,传统网络安全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又碰到了算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新模式快速涌现带来的新挑战。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新技术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风险。以电信诈骗为例,ATM机转款的年代,即使被骗也会有限额;到了网络银行的时代,一转账可能就是毕生积蓄。人工智能也是如此,AI换脸已经被犯罪分子用于诈骗,但这可能只是开始,我们生活中有大量人脸识别的场景,未来的风险可能出现在更多领域。

2018年1月20日,腾讯研究院正式启动Tech for Social Good(科技向善)项目,希望“寻求最大范围内的共识与解决方案,引导技术和产品放大人性之善,实现良性发展,用科技来缓解数字化社会的阵痛”。

科技向善或者说技术向善,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技术本无善恶之分,善恶只在使用者的一念之间。但我们不能将安全寄托于他人自律。追求技术向善,本质上应当是追求治理向善,要让新技术运行在规则之下、伦理之内。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以数据安全为例,如果把数据比喻成汽车,汽车停放在车库里不上路行驶是不会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样,数据单独地存储在数据库内也很少会有泄露风险。但数据一旦失去流动性就失去了价值,如何在流动中保护数据安全才是关键。正因如此,当我们谈到数据安全时,我们其实谈的是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访问、使用、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

这就对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规则制定层面,我国过去几年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比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等。但这些顶层立法目前仍面临规则细化、落实、优化的问题。不是每部法律法规出台了,就必然实现立法目的、实现立法者构想的期待,还需要产业界、运营者、数据处理者等社会各方共同推进实施。

在具体应用层面,数据安全需要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完善数据安全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做好数据分级分类,梳理好敏感数据家底,确认哪些级别的数据对应哪些安全基线……尤其是最重要的数据存储和数据访问环节,要在保障合法使用的同时,尽量做到可用不可见。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相关企事业单位拿出足够的资源,像重视大模型、重视人工智能发展那样,重视网络安全的投入,让更多资源和人才向网络安全领域集聚、倾斜。

近年来,上海尝试以数据安全为中心构架整个城市的数据安全体系,进行了大量试点工作。比如,上海以“搭建安全可靠人工智能系统”为目标,率先成立了上海可信AI评测中心,打造了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集AI标准制定、可信AI评测与产业落地于一体的科研中心,推动可信AI治理准则始终贯穿于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推动经济、社会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治理向善的生动实践。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必须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治理路径,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真正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