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南路600号”月饼今年延续惯例,仅面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职工预订售卖,但这并不妨碍网友们对其的“惦记”。佳节临近之际,很多人通过各种媒体渠道,饱饱眼福,靠着远观来“解馋”。
一款只在单位职工食堂发售、凭职工饭卡最多能买5盒的“小众”月饼,凭什么能够连续数年爆红出圈?归根到底,“600号”月饼精准地戳中了打工人的心理痛点,其大胆破圈又不乏温度的创意,看似在“无意间”挖掘出满足现代人疗愈情绪、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强烈需求。
就拿今年的“600号”月饼来说,设计上的升级使其心理科普和关爱的特色更加凸显——呼吁关注精神障碍的小葵和遇到情绪问题需要找人聊天的小瓜,拟人化的萌宠形象,让“600号”的门头更有人情味;月饼礼盒也有了多巴胺色彩的明媚,每只月饼的口味和色彩还对应了一种当下人们普遍关心的心理境遇,“读懂青春期”、寄语“中年危机”、明确“人和人的边界”……总有一款踏准了你的情绪节拍,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洞察力和用心;扫一扫纸盒上的二维码,解锁“600号小科普”,一边吃月饼,一边了解存在于当代社会的共性情绪问题,舌尖和大脑并用也是一种享受。
人们之所以对“600号”月饼保持关注,并不在于月饼本身的口味,抑或坊间流传的“600号”各种故事引发的好奇和臆测,关键月饼本身所蕴含的温暖创意,通过一枚枚小小的月饼引发社会普遍的共情与共鸣。
梁文道先生曾说:“现代的消费文化,影响了我们过节的习俗。”在物资充沛的年代,月饼颜值节节攀升,口味让人挑花了眼。但是,和消费文化打交道久了,更多人发现,自己需要的不只是一块月饼,而是其中有创意、传递善意的精神力量,并愿意为这样有爱的月饼贡献宝贵的关注度,进而合理消费。
事实上,近年,在很“卷”的月饼界涌现出的“黑马”中,少部分靠炒作和饥饿营销一时兴起,大多都是在本身保有品质的基础上,表现出有趣的创意,传递出温暖善意的“文化饼”。
上海各大高校这两年推出的“文化饼”就频频出圈,无论在创意还是口味上都呈现“神仙打架”的态势,在互联网上的热度居高不下。
上海交通大学几天前官宣了其今年向在校学生发送定制月饼的消息。和“600号”月饼一样,很多网友只能“围观”“远观”,不过不妨碍高校月饼的走红。上海交大今年的月饼,不只是把学校的LOGO和知名景观打在月饼上,礼盒侧身依次呈现的“思源湖畔同品月饼”“老图书馆旁玉兰飘香”“饮水思源碑前共赏明月”“华表柱下红旗飘扬”,意在向交大学子表达饮水思源的初心。
想必,能收到这盒月饼的人,自豪、骄傲之情油然而生,为学校在设计制作上的用心而感动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母校的认同和情感羁绊。一盒月饼,就这样维系了学校和众多学子多年的深情厚谊。这样的月饼,让人过目不忘,饱蘸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以及来自学校的关爱,谁能“忍心”拒绝?
一言以蔽之,“文化饼”能打动人心的除了要有口味、品质等底层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契合这个时代人们所思所想所需,在传统节日的情境中,成为精神和心灵的“解语花”。
上海博物馆当年推出的“礼遇东西”、花好“悦”圆中秋礼盒,之所以现在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就是因为其在设计创意的张力和文化认同度方面都“拉满”了。馆藏孙克弘花鸟画、《梅下赏月图》、门前的石狮子,镇馆之宝大克鼎,和梵高的《鸢尾花》一同出现在月饼上,不仅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气质,而且其中的设计智慧和善意,也为人们打开了对熟悉的文化IP的全新认知视角和欣赏维度。而厚重文化和传统美食相融共生的过程,则在某种程度上为大众提供了能亲手把玩、参与“再造”文化IP的机会。把准了消费者精神需求的脉搏,这样的文创不火也难。
不管能不能买到、能不能吃上这样的“文化饼”,人们的心中总会为自己心仪的“文化饼”保留一席之地,这和为理想和美好留一片空间的意义是一样的。(陈琳)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