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现场 > 正文

他用影像记录丝路上的点滴,留住历史讯息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江妍     2023-10-19 18:38 | |

  新民晚报讯(记者徐翌晟)如何留住丝路上的文化遗迹?影像记录是摄影人责无旁贷的重任。今天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松江校区举行的“丝路颂——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文化摄影特展”,通过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丝路行摄者丁和的影像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丝绸之路沿线、新疆区域的地貌风光和文化内容。

图说:展览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千年文化遗址散落在丝绸之路上。一个直径1.8米的穹顶装置在展厅正面竖起,复制的正是库木喇石窟谷口区第21号窟,原壁画为5—6世纪的遗存。围绕穹顶装置的是丁和关于龟兹壁画的拍摄细节,点点滴滴,放大之后的影像传递着不同寻常的文化讯息。与之相对应的,是丁和的拍摄工具8×10大画幅相机——镜头背后的眼睛和头脑,以及与丁和千里相随的行李包。

图说:展览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展厅里的照片横跨了丁和22年的行程,展览主要分为六大展区,包括:哈密、吐鲁番、龟兹、和田、塔么库尔干、罗布泊等区域的地貌风光及文化内容,50幅摄影作品绝大部分由胶片拍摄。

图说:丁和作品

  为了拍摄,丁和无数次往返实地,经常一待就是一个月。鉴于许多精彩壁画已流失海外,经饶宗颐先生提点、新疆师范大学朱玉麒教授引荐,丁和还自费赴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寻访遗踪。他殊感生命的有限和个人力量的渺小,但一种对文化的执着,让他抱定要将事情做到极致的决心。丁和坚持认为好的文化需要有忠实深入的记录,然后是传播,重要的是传承。

图说:丁和讲解作品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其实,丁和最初的拍摄缘自冯其庸先生的提醒:“冯其庸先生曾经指导我,‘这些文物与遗迹总有一天会慢慢消失,你要用摄影记录下来。你不懂可以问我。’”冯其庸改变了丁和的摄影人生,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从此,丁和在行走中咀嚼文化,品味历史,不再停止。也正是在冯其庸的引荐下,丁和认识了饶宗颐,后者在壁画知识方面给了丁和诸多指点。丁和把饶宗颐亲书的条幅“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挂在工作室,视为座右铭。

图说:展览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展厅中大尺幅的照片都是对于文化遗迹的记录,除了震撼人心之外,与周遭的细节,光影,形成一曲高低错落富有节奏的乐曲,在观者心中跳跃,丝绸之路上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和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经验,汇成了一个丝路故事。

  展览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联合主办。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