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评 > 正文

新民艺评|16小时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背后的意义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石俊     编辑:吴旭颖     2023-10-22 15:22 | |


为什么要上演长达16个小时的瓦格纳歌剧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

首先,这是一种态度与展现。

上海大剧院这次引进与参与马林斯基剧院新版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全球首演,是抛却了“急功近利”而具有视野与远见的。因为瓦格纳的这个剧目对于世界诸多歌剧院和大剧院而言属于常演剧目而不是热门剧目。它的上演频率是远不如《费加罗的婚礼》《托斯卡》《卡门》这些热门歌剧的。一般而言,只有拥有雄厚演奏和演唱实力的剧院才会将它纳入排演的视线,而且对该剧院的常态观众也是一次艺术的考验,因为很多人能欣赏莫扎特的明快、威尔第的深情和普契尼的抒怀与柔情,但瓦格纳的作品往往具有宏大的表达和哲学的意蕴,对演艺者和观赏者都是极大的挑战。此外,很多人仅知道瓦格纳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然而实际上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和哲学家,更是一位舞台演出美学的探索者。现当代的歌剧和音乐剧的很多制作和演出理念都来自于他的“整体艺术”。

其次,引进《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引进“整体艺术”的张扬与表达。文艺作品其实包含着文学与表演等相关艺术。一开始,剧作家也好,作曲家也好,都是个人书写,但搬上舞台却是一种集体创作。瓦格纳在这个作品中身兼剧作家、作曲家、演出制作人等多重身份。这一次,马林斯基剧院的著名指挥瓦莱里·捷杰耶夫在该版本的创作中,还承担了视觉概念设计的职责。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了类似于外星人般的肢体和类似《星球大战》般的陨石流,也看到了由多媒体投影出的迷幻森林等种种影像。他是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跨时空的表达,将观众带入了神、人、地交织的世界,在这个由音乐和视觉呈现营造出的整体艺术情境中来探讨权利与背叛、爱情与伦理的困境,是震撼,是卷裹,更是心灵的洗涤。

《尼伯龙根的指环》不是“预制菜”。近年上海的歌剧舞台上演了很多经典名作。因为是和很多国外著名歌剧院合作,对方派出主要演员和指挥或导演,很多布景直接海运到上海后搭建演出。一般而言,视觉展现比较新颖,但因为不是度身定制,难免有些“组合”感。但就像瓦格纳用二十多年才完成这部作品一样,一部真正艺术巨作的打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也尝试去接触那些由巨著改编的作品,或是巨作的精简版本。例如演出时长超过16个小时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国内外也上演过很多删减到五六个小时的音乐会版,甚至很多还删去了不多的合唱部分。看似浓缩精华,实则是呈现能力的无力与无奈。试想《红楼梦》表现的仅是“宝黛”的爱情悲剧吗?要知道哪怕莎翁受到全世界热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无法进入“四大悲剧”序列的。因此上演这样的作品是一个当代剧院和所在城市艺术界对经典的态度和多种实力的综合体现,而这种体现实际上是许多年和许多人的付出与积累。

再者,《尼伯龙根的指环》代表着有容乃大。歌剧和音乐剧界很多人把瓦格纳当作现代“乐剧”的倡导者,历代版本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几乎都代表着乐队指挥演出的最高水平和导演与舞台设计的创新。

剧院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艺术展示地,更是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的汇聚地。二十多年前在上海的核心区域诞生的上海大剧院不仅接待过诸多世界名团名家的演出,还曾经引领过“音乐剧”等艺术时尚,应该说中国的音乐剧从懵懂到兴盛的关键点是2002年上海大剧院引进上演的音乐剧《悲惨世界》。这部由雨果巨著改编的音乐剧作品,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巡演,但是很多阵容包括舞台都不能达到百老汇驻演版的艺术水准。而当年上海大剧院不仅引入了百老汇原版的阵容,甚至还请来了至今在音乐剧史上冉·阿让的最佳扮演者康姆·威尔金森,让那次演出深深地震撼了上海乃至全国的观众,让他们了解了音乐剧除了商业和娱乐之外的文学与艺术价值。为了这样一台演出,首开了国内布景从国外用波音747货机直接空运的先例,甚至将一间休息室改为了洗衣房,为演员每天洗涤烘干演出服,这背后的种种细节,对于很多人来讲是繁琐的,但对于搭建一个城市的艺术平台来讲,是细节,更是一种倾心的接纳。那一年是雨果诞辰200周年,《悲惨世界》原著小说发表140周年,而这次上演瓦格纳的这部巨作,也是作为今年瓦格纳诞辰210周年演出的重中之重。

上海的观众,在多年之后也有了更高的素养。在今天的大剧院,即便演出到了深夜,人们还痴迷在马林斯基剧院近三百位艺术家创造的氛围中,没有出现过去的早退现象,在谢幕时更是由衷地给予热烈掌声。这是对瓦格纳和瓦格纳的这部巨作经历了一个从“知道”到“了解”,再到“欣赏”与“投入”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极为珍贵的。笔者也曾经在维也纳观看过这部作品的四天演出,虽然学了一点德语,但是在欣赏时还是有着很多障碍。今天,坐在自己国家和居住城市的大剧院里,两边精致的中英文字幕让我能够伴随着瓦格纳的音乐深深地思考他带给我们的命题和答案。此刻就仿佛是坐在属于自己的巨轮上,在艺术的大海上遨游,美好而又惬意。

这是音乐之美和文学之思的融合,是古典与现代的对话,更是一次艺术巨著的启航,彰显了我们的态度,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信与目标。(石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