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十日谈 | 秋山问茶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陆彦     编辑:王瑜明     2023-11-04 10:46 | |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始于秋分,终于寒露。秋分前后,空气里到处是桂香。我到净慈寺去了好几次,看了三棵110年桂花树,又到文澜阁看了两棵250年桂花树。又过了好几天,我想去龙井村看看两棵230年桂花。寒露前两天,我骑着单车,经南山路、虎跑路、满觉陇路,到龙井村。当我站在两棵230年桂花树下,却觅不到一星半点桂花了。桂花第一波已经开完了,不知道会不会再来一波。

一闻到桂花香时,人们就知道,秋天终于来了。寒露至,气温终于下降到了二十几摄氏度。我走到了龙井村最深处,龙井茶的发源地狮峰。眼前两株蜡梅,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其实它们已逾900年,据说是北宋高僧辩才隐居广福院时手栽。再往里走,小溪潺潺,茶山青青。一条山路蜿蜒而上,听说从这里就可以通往十里琅珰。天色已晚,我在宋广福院山门前坐下,吃了一碗热片儿川。片儿川是老杭州人爱吃的一碗面,面里加了雪菜、笋片和瘦肉丝。这碗片儿川咸鲜得刚刚好,面不多不少,汤水足够。喝着热汤,空气极为芬芳。山门上方刻着四个古色古香的大字“宋广福院”,这是这所北宋寺庙留在人间的最后遗迹。

寒露后两天,我又一次来到龙井村,访戚邦友先生。戚邦友先生生于1947年,小时候就认了龙井寺里的慧森师父,做了寄名弟子,目睹慧森师父精心照料着这两棵古梅。慧森师父说,古梅是三十年一生长,三十年一衰落。戚先生小时,正逢古梅衰弱期,只剩两堆埋在泥土中的宿根。冬天来了,慧森师父用草盖在古梅身上,给它们当被子;夏天来了,给它们浇水、松土。慧森师父是一位慈悲的老人,但如果小朋友不小心踩到了古梅的宿根,他就一反常态,大声斥责,甚至会拿起小棍子敲一下,让小朋友长长记性。他常常告诉戚先生:“古梅再次发枝,我是看不到了,但你可以看到,你要好好照看这两棵古树啊!”慧森师父于1982年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他走后,戚先生悉心照料古梅宿根。20世纪80年代末,千年古梅终于奇迹般地长出了一丛新枝。

之前,我已对戚先生和慧森师父照料古梅的事迹耳有所闻。今次是我第一次拜访戚先生,知道了更多的事情:50年代,法国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延安访问记》作者陈学昭,来到龙井村体验生活,写成长篇小说《春茶》。动荡年代,已参军的戚先生去看望陈学昭,不许小学生向她丢小石子。双方来往四十年,直到1991年陈学昭因病辞世。在戚先生家的老房子里,我看到了陈学昭写给戚先生的一封封信:“金根我的好儿子……”,金根是戚先生的小名。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戚先生用水泥抹在“宋广福院”这四个大字和苏轼亲笔题写的“老龙井”这三个大字上,保护了这两处珍贵的古迹;老龙井开发时,戚先生担任修复筹备组组长,他以家中龙井茶作抵押,换回了设计方案……戚先生请我喝茶,带我看他和师父当年走过的足迹,向我娓娓道来……眼前情景,让我想起北宋巨然《秋山问道图》。秋山问茶,问的也是道。(陆彦)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