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城生活 > 正文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落幕 100多个展项吸引数百万市民参与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杨玉红     作者:杨玉红     编辑:钱文婷     2023-11-22 13:11 | |

图说:第五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日前顺利闭幕 田方方 摄(下同)

第五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日前闭幕。本届艺术季以“共栖”为主题,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态度、意识和价值观,呈现并探讨了上海大都市营造的新策略、新方式,展现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确定的“生态之城”理念,努力实现引领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标杆的辛勤探索和生动实践。

全市参与,人与自然的“共栖”探索

为突出上海的生态特色和生态禀赋,空间艺术季精心遴选展区,在全市范围内通过“1+6+13” 共20个展区,多空间表达上海“双环、九廊、十区”的生态格局,多维度展示上海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绿色低碳等领域优秀的实践探索项目。

展区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项目,更是一个可阅读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迭代发展以及“生态之城”的建设历程;通过在空间艺术季中的努力,已经变得更艺术、更生活,也更有生机和活力,这正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生态和生活相融合的城市魅力。

交流互鉴,生态之城的都市之策

徐汇西岸主题演绎展区共邀请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参展人(团队、机构),呈现30余个室外展项和70余个室内展项。其中,“生态上海”板块以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和生动案例,切片式地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生态本底、规划策略和建设行动。

展览期间,白猫主展馆接待近140批国内外参观团体,国内外专家都对展览所呈现的学术性、多样性和艺术性给予了高度评价。西岸主题演绎展区室内外空间中共举办了百余场专业论坛和市民参与活动,各领域、各行业基于“共栖”主题进行交流和研讨。空间艺术季全方位地传播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并打造生态之城。

营造空间,拉近人与自然、与城市的距离

本届空间艺术季展陈和空间探索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上海这座城市不仅是繁华的大都市,也是世界上湿地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沿海的滩涂湿地为迁徙候鸟提供了重要的越冬场所和停歇地。

同时,空间艺术季还在空间改造和品质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主题演绎展区中《复园》《撒野》等展项,实验性地打开收储用地的围墙,对原本杂乱的植物和空间进行梳理,提供自然教育和日常休憩场所。展项《桥下舞台》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段,低维护、低成本的介入方法,对原本消极的桥下空间进行微更新,连接两侧公共空间,为附近居民提供更友好的活动空间。展项《S1泵道》作为西岸滨江南段一处“活力泵站”,正源源不断为沿江注入全新体育新风潮,为全年龄段的市民游客带来全新运动体验,同时也为西岸滨江增添更丰富多元的体育场景。

奉贤新城重点样本展区、长宁实践案例展区、杨浦实践案例展区、宝山实践案例展区等,也都结合本届空间艺术季对原本的空间进行了更新改造,使之成为市民可休闲休憩,动物可安全栖息的空间。

艺术介入,在公共空间与市民共鸣

空间艺术季以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美学标准,借助城市雕塑、建筑装置、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共创作了50余组具有一定显示度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当下综合性的生态艺术。

 比如,表达自然元素的《风之屋》《O 2023》《共声》《鸟类建筑》等作品,邀请市民体验和互动的《进山的孩子》《跷跷板》《起承转合》《电场》等作品,萌态可掬的《白猫留声机》《猫知道方向》《下腰女孩》等作品,大地艺术作品《自由的风景》《空游云行》《重明蹁跹》等生态作品系列,通过集体共创完成的《日出与日落》《梦想城市》等作品,以及探索材料可持续利用的《生态之光》《绿之初》等。艺术在不同的公共空间,表达着人与自然共栖的主题,让公众透过作品得到启示、有所共情。

无废展览,打造“绿色艺术季”

为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理念,空间艺术季在策展之初便秉持轻改造,可循环等理念,多个展区也围绕绿色低碳策展,如黄浦实践案例展区、普陀实践案例展区、宝山实践案例展区等都在积极地展示和倡导相关理念和行动。

在闭幕式上,空间艺术季发起“绿色空间艺术季”计划,策展人和参展人分别提出展品巡展、植物漂流等倡议,还将积极探索材料再利用计划,希望在空间艺术季的平台上,能让短期的展览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让永续发展的理念渗透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方方面面。

社会热点,引领生态发展与绿色生活

两个多月的展期中,全市各展区共举办了近300场公众活动,线上线下共吸引了几百万市民的参与。本届空间艺术季开幕首次尝试大直播形式,两个小时的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百万。微信、微博、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自媒体平台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传递活动相关内容,积极与用户进行互动,话题讨论量超千万。社交网络上掀起了全市范围内的打卡热潮,既有Citywalk的路线推荐,又有观展、骑行、露营等攻略可查。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成功举办,已激发更多人对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将吸引更多市民为上海打造“自然万物和谐共栖之地”而共同努力。

新民晚报记者 杨玉红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