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独家述评|应当建立健全个人公益捐赠体系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李一能     作者:​李一能     编辑:包雍尔     2023-12-27 19:16 | |

图片来源:东方IC

李一能/文

日前,一则匪夷所思的新闻登上热搜。浦东一小区内,一位孤老在家中离世后,房产因无人继承空关两年,不久前居然被物业“占用”作为员工宿舍。在邻居的投诉之下,这一荒唐的行为才被制止。物业此举显然涉嫌违法,居委会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但除了问责之外,孤老遗产无人继承引发的诸多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思考。

在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孤老成为了这个社会最为脆弱、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的父母早已过世,没有兄弟姐妹,因为种种原因,也没有伴侣和子女,当他们离世之后,也就没有直系亲属继承遗产。《民法典》规定: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由民政部门处置,归国家所有,并用于公益事业。

责任主体已经明确,为何这位老人在过世2年后,遗产还未得到妥善处置?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在上海各个街道乃至全国许多城市,都有类似的案例发生。一位基层社区工作者曾对笔者表示,遇到类似的情况后,法律指明的是大方向,但如何才能实现?中间的路径是怎样的?其实没有明确规定,也就是说,当职责压到基层,执行者往往是一头雾水。

例如,要证明遗产真的“无主”,找不到继承人,需要做大量的取证调查工作,如排摸社会关系,还要调查陈年档案,社区以及民政的基层工作人员在这方面手段是较为缺乏的,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推进速度极为缓慢,出现几年甚至十几年仍无法妥善处理遗产的情况。因此,在妥善处理无主遗产的实践中,除了为基层指明方向,更需要规范操作路径与流程。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国《继承法》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很少会出现财产无人继承的情形,故此只规定了第一顺位继承人和第二顺位继承人,基本上在三代以内。但随着家庭成员规模的缩小,以及“失独”和“丁克”家庭增加,再加上许多人对自己身后财产如何处置的观念不强,无人继承财产的情况很可能会越来越多,这一社会问题值得各方高度重视。

此外,对于无人继承的财产,社会各界不仅关心其归属,更关心财产收归国有后的用途,如何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让这部分财富“活起来”,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助力,而非一直闲置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专家建议,未来还应该从法律上详细规定财产收归国有后具体的占有、使用、管理、处分的主体和程序,使其透明公开,在社会的监督下有效发挥作用。

对个人而言,公民应当建立合理的财产处分观念,如在生前立好遗嘱或者对身后财产作出相应的安排,以免留下一堆“疑难杂症”。而国家也应该建立健全个人公益捐赠体系,为个人将财产进行公益捐赠提供便利条件,可用于教育科学、环境保护、就业扶贫等领域造福于社会。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