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老上海的早晨从这件事开始,那些关于“生煤炉”的记忆 | 新民老照片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董怡虹,刘慧琴     编辑:卜春艳     2024-01-11 15:03 |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40年前的上海早晨,常会被煤球炉呛人的烟雾催醒。在那时,“生煤炉”和“倒马桶”是老百姓起床必做的两件事。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燃料就是煤。当时年轻人成家,小小煤炉必不可少,煤球和煤饼也成了重要物资。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用煤。每逢节日,为解燃“煤”之急,煤炭加工厂加班加点、马力全开。大街小巷,运煤饼的平板车装得满满当当,一路穿梭不时撒下些泛黑的煤屑,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如黑白照片般的灰色记忆。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煤球、煤饼、运煤板车还有在家门口“生煤炉”的日子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便捷环保的煤气。1999年,上海各区的平均气化率已达98%,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申城更是已经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燃气体系。

  告别“生煤炉”背后,藏着一座城市发展的印记,也是老百姓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最佳例证。(新民晚报记者 董怡虹 刘慧琴)

  1991年,曾经的南市区老城厢,“生煤炉”是起床后第一件事。徐福生 摄

  1983年,浦东栖霞路的煤炭店里生意火爆。刘开明 摄

  1990年1月,为缓解春节前夕买煤饼难,虹口区煤炭公司在凉城地区新增供煤点。种楠 摄

  1985年,延吉路上的煤饼工坊里,女职工干起活来不马虎。苏春生 摄

  1985年,永吉路。送煤的板车出没在街头。苏春生 摄

  1985年,东风饭店门口堆着煤灰,等待被制成煤饼。夏永烈 摄

  1986年,上海港煤炭装卸公司实拍。夏永烈 摄

  黄浦江畔,曾经的煤炭装卸区成了老白渡滨江绿地。肖健 摄

  老白渡滨江绿地,原先的高架运煤廊道成了市民的观光步道。肖健 摄

  调配煤炭用的大抓斗成了江边独特的雕塑风景。肖健摄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