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或旅行,有两样东西我必须带,一是咖啡,一是书。咖啡是挂耳咖啡,书是什么呢?开始的时候挑,非常纠结,这本想带,那本也想带,或者这本太厚太沉不方便,或者那本太薄没到目的地就读完了。患得患失。中间的时候,带一本纸质书,还带一本kindle。轻且书多。后来的时候,就把正在看的书带上就行了。省事。有时一本,有时好几本。不怕沉也不怕麻烦了。
有一次坐飞机去杭州,带的是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小说《茫茫黑夜漫游》,感觉很薄,其实有558页,主要是开本小的缘故。本以为一路上能看完,实际上直到回来都没看完。我之前带过一本J.兰德的《庞德》,160页,更薄,在飞机上就看完了。为什么会记得这事儿?倒不是因为书薄,而是因为那次阅读效果好得出奇。说实话,这本书之前之后我都读过不止一遍,但是效果没有一次比得上那次飞机上的阅读。为什么那次阅读效果那么好?我没总结过,不清楚。那次阅读效果好到什么程度?一路上,我的心里一直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我从来没有这么亲切地靠近过老庞德的灵魂。
回到杭州航班。我沉浸在《茫茫黑夜漫游》里。当时我没花眼,不用两副眼镜换着用,专注程度不如现在,所以我的余光突然就被邻座的书给吸引了。邻座的书居然也是一本塞利纳的书,英文的,什么名字我现在想不起来了。我心里一惊,还有这么巧的?抬头,邻座是一个高鼻深目的老太太。说是老太太恐怕也就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我忍不住告诉她,我读的也是塞利纳的书。她的中文只会“你好”,所以就用英文聊。我的英文程度用我自己的评价来说是不怎么样的,对付聊吧。关于塞利纳,关于彼此还有中国诸如此类的话题。老太太是美国人,在杭州教书,不是大学,好像是一家教育机构。她为什么到我的城市来我已经给忘了,反正不是旅行。
说实话,我们的交流非常表面化。她只是惊异于中国也翻译了塞利纳。这让我既高兴又不高兴。后来两个人渐渐终止聊天,还是读各自的塞利纳吧。飞机降落杭州,我说了一句It's time。她说是啊。不是故事的故事到这里就没了。但是以后一想起塞利纳,我就想起这个矮矮的美国老太太。天下人读的书其实大同小异的。
路易-费尔迪南·塞利纳
最近几年我出门会带一本已经停刊的旧杂志《万象》,上面的文章被我戏称为低级趣味。其实我是非常喜欢这种趣味的。其中有的文章算是一种“小历史”研究。有一年我在火车上,绿皮火车,从我的故乡开往我工作的地方,而且是美美的夏天。我的心情特好,一边低头看《万象》,一边抬头望着东北的广阔绿野,一边心里转悠着诗句,一边和对面的桑太太谈书中提到的知识分子问题。知识就是芝士。我还不忘了玩谐音梗。
那天我在火车上写了一首还不错的诗。不过我能记住的却是早春坐火车时边读书边写的一首诗,名字叫《火车沿线的风景》,其中四句是写远处的墓地的,“斜砌的围墙,/墓碑好像立起的灰砖,/而不像煽情的长篇小说。/每个死人只是散文。”由此推论,“每个活人就是诗”。旅行读书真的能促进写作,而且能鼓励人好好活啊。(桑克)
举报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962555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