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叶青:舌尖上的故乡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叶 青     编辑:赵美     2024-01-20 10:51 | |

我17岁考上大学,19岁开始发表诗歌,大多以大海、钓船、小舢板、桅杆、帆橹、风浪等为物象,抒发对家乡玉环的情感。那时,应该就有两颗种子埋在我心底,一颗是热爱文学的种子,另一颗是深爱家乡的种子,它们需要我用生活的历练和积淀来浇灌。

离开家乡二十几年,我特别想念家乡的大海、沙滩、海湾和密布的岛礁,思念家乡淳朴和浓郁的人情氛围,驰念具有远古语韵的闽南乡音,心心念念殊滋异味的小海鲜。我在梦的涛声中一次次精神返乡,“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家乡的人情风物和凡间炊烟没有因为地理距离而被割裂,恰恰相反,它们在我心中愈加地清晰和富有美感,甚至家乡的海腥味都让我深深地痴迷。俗话说,每个人的舌尖上都有一个故乡。每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重量,故乡的美味是我舌面亟待绽放的花蕾。

新石器时代,玉环先民就在岛上耕海牧渔,随着历史的推进和变迁,不断有各地农民和渔民迁徙而来。海洋文化、农耕文化和移民文化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碰撞出玉环人海纳百川和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家乡弄潮儿敢与天与海搏斗、寻找突破的人性光芒;玉环历经千年呈现出独特的海韵渔情和山海魅力。这一切,与蛰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感念水乳交融,就成为“蓬莱清浅在人间,海上千春住玉环”的共情篇章。

来到玉环就会知道,一个方圆只有四百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却是多种方言并存:闽南话、闽东话、温州话、太平话、潮汕话……语言的多样化也表现为对餐食的不同偏好,方寸之间各有乾坤。这种貌似孤独的餐食,使得玉环的饮食丰富多样、彰显了古早味和融合力。

旧时,渔民常年与风浪拼搏,多有几至濒危被化险为夷的经历,造就了他们粗犷豪放、豁达乐观的性格,又有疏财大度和纵恣不羁的特性,形成一种开放和谐的家庭关系——女子当家做主是普遍现象。海岛女子,美丽贤惠,善于持家,有惠安女的吃苦耐劳精神,男人出海后,她们把家收拾得非常干净,极尽勤劳之事;又擅长厨艺,男人回家时,会用心做出各种美味熨帖男人的胃,一日三餐变出花样食谱。

小时候我参加亲戚的红白喜事宴席,厨官师傅多为女性,操刀掌勺十分利索。唐代文学家房千里《投荒杂录·蛮夷卷》记载:“岭南无问贫富之家,教女不以针缕绩纺为功,但躬庖厨,勤刀几而已。”岭南人家风行把女儿培养成厨师,只要善于剁肉腌鱼做一手好菜,就是好女子。《风雅宋》以翔实的史料和出土实物证明,唐宋时期,流行女厨师,大富大贵的人家以聘请女厨师烧菜为时尚。

宋韵文化一脉相通,玉环有众多这样的好女子。我外婆就精于厨艺,又懂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家人有小恙,她总是小心谨慎又循序渐进地使用食疗方法。她烹制的耐心、饮馔制作的精心,让我终生怀念美味里的亲情。外婆的种种食疗贴,是《本草纲目》的无师自通,日常蒸、煎、煲、炆、焖与潮州菜、闽菜的烹制很相似。

我很小就辅助外婆操持全家八口人的一日三餐,向外婆学习各种闽南传统小吃的制作和料理日常膳食的技巧。耳濡目染加言传身教,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烹饪。

人类对鲜味的追求,一直在与时间赛跑。家乡的海鲜是我美食实战中的强大食材支撑,家乡的海鲜也让我觉得厨房充满趣味。

深远的传承和自然的馈赠使玉环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特别的存在,这种特别的存在,过去因地域上的山重水复,长期以来如佳人在水一方;如今快速的生活节奏,又使它们中的一部分渐行渐远。

我曾看到之江轩的一篇文章——《传统手工艺不能走在“消逝”中》,文中说有55.56%的传统工艺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我想,中华厨祖伊尹生活时期距今近四千年,中华厨艺有着深厚的底蕴,民以食为天,饮食伴随着我们生活和生命的全过程,烹饪是与每个人最直接关联的文化现象,我们不但不能让烹饪技艺消逝,更应该将饮食文化发扬光大,全方位体现中华民族餐食上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有人说文学的天职是还乡。我以美食为媒,以文字为嫁衣,让《鲜为人知》走出闺阁,让故乡在舌尖上绽放,让人们了解我家乡“鲜为人知”的美味佳肴和乡土风情,了解我家乡人勤劳、坚韧、豁达的精神秉性。外婆经常讲:“一样米吃出百样人。”正如在我的家乡,一种鱼,可以做出百种花样,一片海,可以呈现万种风情。

(本文节选自《鲜为人知》自序)(叶 青)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