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读书 | 钟求是新作《地上的天空》:那些“不响”的凡人,努力着要活得开阔一点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樊金凤 王若凡     编辑:郭影     2024-01-22 18:27 | |

“他对日常生活与人性的丰富性有着过人的洞察力,这使得他的小说能够在地上有限的空间里延展出无限广阔的天空。”“他把文学比喻为天空,告诉人们即使深陷现实,同样可以与文学为伴。”“他写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

1月18日上午,钟求是中短篇小说集《地上的天空》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青年文学》主编张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大先,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青年作家、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文珍,《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贺嘉钰等多位专家与会研讨。本次会议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主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作会议总结。

《地上的天空》是钟求是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作品收录了《地上的天空》《高士图》《父亲的长河》《除了远方》《比时间更久》《瓦西里》六篇短篇小说和《远离天堂的日子》《他人的房间》《宇宙里的昆城》三篇中篇小说。钟求是以简洁、轻灵又蕴含诗性的文字,虚构了一个名叫“昆城”的小镇,并由此建造起开放而独特的文学天地。那里有无数平凡的人们,他们过着庸常而平淡的生活,其中有困顿于婚姻围城里的藏书者,有执迷于追寻宇宙与时间奥秘的科学家,有在缺爱家庭和畸形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叛逆少年,有藏身于他人房间的生活“失败者”,有“堂吉诃德”式独居于精神世界的民间画家……他们样貌各异,性格不一,但大都在平淡中潜伏着复杂的悲欢情感。“总有不甘者想要在生活中突围,甚至想往空中飞翔一次。”

“在地上有限的空间里延展出无限广阔的天空”

邱华栋表示,在《地上的天空》里,钟求是对广阔人生和人性的呈现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部小说集是他写作生涯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我对钟求是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中短篇小说写作技法上的精湛,他在叙事上有一种回环的力量,能够出其不意。而且他对日常生活与人性的丰富性有着过人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使得他的小说能够在地上有限的空间里延展出无限广阔的天空。”

贺绍俊认为,钟求是是一位将文学品质放在第一位的作家,他在呈现现实的同时营造出文学意象,并通过文学意象表达文学理想。“钟求是的叙述明显有两支笔,他写现实时十分冷峻,这支笔像一把锋利的刀,不动声色地划出血痕;而在表现文学的美好意象时,他的笔变得格外温柔、细腻,像南方湿润的春天飘着的绵绵细雨。‘地上的天空’就是一个最贴切地表现他文学理想的意象,他把文学比喻为天空,告诉人们即使深陷现实,同样可以与文学为伴。”

梁鸿鹰表示,钟求是对当代小说艺术的探索极具启发性。“钟求是敢于冲破小说固有章法的约束,但无论是视角选取、叙事推进,还是情节起伏、语言风格、精神表达的创新,所有的艺术变革均服从于捉拿人物深层情感的要求。他在小说的虚构中融入了非虚构情节,容纳了邮件、访谈、闲聊、报道、信件等异质性元素,将互联网、微信和手机变成小说的结构性因素,还善用虚实相间的‘障眼法’调动人们的阅读兴趣,总之,他以深厚的文学积累,娴熟的文学架构能力,成功完成了对人的精神境遇、内心世界和灵魂困境的探讨。”

张莉认为九篇小说特别迷人的内核在于作家对于爱情的理解,他对精神上爱情的追求和理解会让我们今天重新思考:使爱情成为爱情的东西是什么。“在芸芸众生中捕捉到一些普通的小人物,认出他们与众不同的对爱、对温暖、对亲密关系和对情感关系的渴望,这是《地上的天空》这部小说集的主题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钟求是的写作气质卓然就在于他脱离所谓的世俗生活而进入精神生活的追求,这恰恰是我们今天很多人内心有却写不出来的东西。”

岳雯认为,《地上的天空》探讨了中短篇小说的可能性,即用中短篇小说的形式来探讨其中可以敞开什么样的诗歌空间。“《地上的天空》提供的不是叙事性文本,而是诗歌性文本,它的发动机是诗歌的内核。它并不是顺应读者的阅读趣味,而是提出挑战,希望读者像读诗一样读小说。这部小说集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一种超越,或者说实现了它和别的作品不一样的地方,既具备高级的审美趣味,同时也有人间烟火气。”

“有谜人生”与“凡人英雄”

白烨认为钟求是在这代作家中已经表现出他的特点和辨识度,“钟求是很多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边缘人’,他集中表现了这些人的生存境况和内心世界,这是不多见的。他的写作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对象,也使小说对生活的反映更加全面。同时,他巧妙地写出了平常中的非常和日常中的异常,他笔下的日常生活里有很多缝隙和空白,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思考”。

乔叶和钟求是是鲁院高研班的同学,这些年他们一直关注着对方的写作,阅读《地上的天空》,乔叶特别感慨于钟求是在写作上的持续成长和精进。她说,“孤独的姿态”是《地上的天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气质,“钟求是写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他们生活在边缘、在窄处、在逼仄的地方,却努力地要活得高一点、宽阔一点、大一点、不俗一点,那种潜在的进步力量特别动人”。

张菁认为,《地上的天空》体现了钟求是对生活的卓越洞察。钟求是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个个沉默又执拗的人,他用一种物理的或心理的方式,把一个个这样的人,设置了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安全圈,在这个安全圈之内寻找内心的自洽、安宁和豁达。“在这里,每个人寻找的方向不一样,但是在寻找过程中我们看到写作浪漫与现实,同时在现实中开辟一条往上飞腾的缝隙,在这个飞腾里面我们感受到的是内里深扎的力量。”

丛治辰表示,《地上的天空》所写的是一些非常特别的人,或者普通人特别的想法、特别的时刻,他们是钟求是刻意挖掘或者塑造出来的当代传奇、当代英雄。“只有中年晚期的钟求是,通过这些中年晚期的人物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这些小说和我们每个普通人有关,钟求是小说里这些当代英雄的疲惫,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疲惫,我只希望他所书写的这些中年人念念不忘的少年传奇般的梦想,也会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闪光。”

贺嘉钰认为,钟求是能够看到生活中“沉默的理想主义者”,他着迷于那些看似普通又召唤着我们再回头看一看的人,他们或孤僻或不得意,总是“不响”,又满怀生命理想。“钟求是不断写下的是‘有谜人生’与‘凡人英雄’。这样的英雄不一定要完成什么壮举,但他们对理想生活有想象,对想象充满勇气,并且有实现想象的行动。这些人的存在让小说显出迷人的气质。”

内心的房间

“一个人的内心有很多房间,但大部分会在日常生活的消磨中被忽略,探寻并打开它们,这是作家要做的事情。”钟求是在后记里写道。

孟繁华评价这些年钟求是的小说创作一路攀升,他认为《地上的天空》是一部传统小说和先锋小说完美结合的作品。“没有人知道人的心里究竟有多少秘密,就像没有人知道这个隐秘的世界有多深一样,钟求是恰到好处地勘探了人的情感秘密,这种文学认知既是时代性的,又是世界性的。”

李林荣表示,《地上的天空》是钟求是中短篇小说的精品合集,它有一个内在主题——极力想要探查人在凡常生活中深层次的情感。他认为钟求是的小说里都有一个处理得非常细腻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跨越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鸿沟、跨越主体层面的精神失落,以特别温暖与细腻的方式,引领读者去体贴和理解那些带着隐秘的心灵创伤、长年坚忍度日的小人物,而小说里的‘昆城’就像他们精神上的原乡,让他们最终得到抚慰或救赎”。

刘大先认为,《地上的天空》通过异质空间结构的营造,通过类似于背向未来、凝视废墟的历史叙述,达成一种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理想和现实、飞翔和大地、浪漫和日常、例外与常态之间形成博弈结构,但钟求是没有将这个博弈结构处理成一般意义上现代主义小说中常见的剧烈冲突和对撞,而是把它处理成常态化和世俗化的稳定性结构。”

“钟求是的小说写得越来越好,而且一直在不断开拓。”徐则臣感慨《地上的天空》《他人的房间》两部小说完全可以作为短篇小说的教科书。他认为《地上的天空》整体是宽阔、从容、厚重的中年写作,与先锋精神突出的早期作品相比,人生的阅历和心得开始大规模进入钟求是的小说。“《地上的天空》把沉默的中年人的内心呈现出来,把我们生活水平面以下那些隐秘的东西呈现出来,平时看着非常平凡,甚至是呆板的人,他的内心里面可能是一个诗人,这是小说家对人的发现。”

作家文珍也关注到钟求是关于人的隐秘的书写,她从写作的角度阐述,“钟求是有着非常充沛的好奇心和抽丝剥茧的耐心,他一点点挖掘真相,同时他也紧守小说叙事者的操守,以一个隐藏视角或有限视角推动小说情节,里面的‘我’知道多少就跟读者说出多少,他绝不透露更多,但中间会有一些草蛇灰线,留给读者来解谜”。

“这些闪闪发光的点评和见解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特别想听到大家对作品深度的剖析和解读,今天确实听到了,这个对我将来的写作肯定很有帮助。”钟求是对主办方和各位专家在文学理论上的指导和归纳、见解上的梳理和发现表示了由衷感谢,“尽管到了这个年龄,我的内心还有积极的气息、探究的欲望,希望自己往前走,不断往上生长,写出一批好的作品来”。

胡晓舟表示,“钟求是的作品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作家思考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艺术表达,并把追求文学品质放在第一位,用最具文学性的方式表达思想,展现出高超精湛的小说技艺和写作手法,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期待他以后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樊金凤 王若凡)

作家简介

钟求是,《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等。出版长篇小说《零年代》《等待呼吸》,小说集《街上的耳朵》《两个人的电影》《谢雨的大学》《给我一个借口》《昆城记》《父亲的长河》等多部。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