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鲁晓敏:刻在大地上的农耕图腾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鲁晓敏     编辑:钱卫     2024-01-24 14:54 | |

经过两千年循序发展,松古灌区已然成为了中国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典范。

站在松阴溪边,远眺白龙堰的拦水坝,它呈一条洁白的直线压在碧绿的溪面上。及近看,坝的中部呈现出宽大的钝角,仿佛天地间伸出一只巨手,将坝体奋力地折了一下——直线变成了折线。奔腾的水流越过折角的坝顶,俯冲到水面上,发出一片“哗哗”的跌水声。

眼前的白龙堰始建于元代,由乡绅周汉杰捐资并鸠工筑成,到了明万历十六年(1588),乡民将竹笼卵石坝改为石坝。坝址选在一片巨大的岩石河床上,坝基的稳固不成问题,但这里正好是溪流回环之处,洪流对南侧的拦水坝冲击较大,存在着较大的隐患。于是,工匠将直坝折成钝角坝,洪流得以从两边分流,减轻了对整条坝的冲击。拦水坝的南侧辟出溢洪道,进口和出口设计成宽大的喇叭口形,为的就是快速导流,从而起到保护坝体的作用。同时,这里兼具行船道,当船、筏经过的时候,通过人力拉纤可以顺利地通过。

距离白龙堰上游五百米的青龙堰,它有一条长度超过300多米的“人”字形拦水坝。拦水坝分南北中三段,南段是一条斜插进溪中的拦水坝,北段是一条与河岸垂直的拦水坝,而中段是由三个圆拱坝组成的拱坝群,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组合十分耐人寻味。每到汛期,处于江心的坝体都会遭遇洪峰强烈地冲击,圆形拱坝可以使汹涌的溪水沿着圆心方向泄流,而“人”字形的两撇起到了良好的分流效果,从而减轻了坝体的压力。

白龙堰、青龙堰只是松阳县较为知名的堰,沿着松阴溪溯流而上,一波波的堰坝浮现在碧波上,或直线形,或斜线形,或钝角形,或曲线形,或多拱形,或花瓣形,一条条优美的线条在水面上延伸、交错、舒展,绽放出天工造物般的几何图案,仿佛刻在松古大地上的农耕图腾。

地处浙西南的松阳县,瓯江上游的支流松阴溪贯穿松古盆地,汉代以来,先民在松阴溪及其支流上筑起了100多条堰,将溪水源源不断地引进盆地,浇灌出16.6万亩良田,这就是有着浙西南粮仓之称的“松古灌区”。与单一水利工程不一样,松古灌区以堰群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先民利用地形地貌和水流脾性,在松阴溪两岸筑堰建渠,分片“开圳引水”,逐步向盆地深处渗透,形成以松阴溪及其支流为水源点,干渠、支渠、毛渠有序分布的灌溉网络。经过两千年循序发展,松古灌区已然成为了中国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典范,于2022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如果这一切还不够形象,当你看到松阳水利博物馆墙上的灌区地形图就会一目了然:代表水流的光束缓慢地点亮松古盆地,那一抹“水流”从进入渠道开始,引、蓄、补、灌、排环环相扣,有着一气呵成的连贯,有着千古不歇的绵长。“水流”逐次点亮形如叶子的松阳大地,在光线的扩散中,我看到这片叶子逐渐饱满起来,越来越葱茏,越来越活力四射。(鲁晓敏)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