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上海两会 > 正文

明月谈|“地道老上海”是谁?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沈月明     编辑:赵菊玲     2024-01-26 13:52 | |

沈月明/文

这是一届“繁花盛开”的两会。无论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都有很多议题涉及《繁花》。我不确定“繁花”会留给上海什么,但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一点,就是让大家重新认识到保护上海话的重要性。

《繁花》开播后,各个视频平台的沪语博主“一夜繁花开”:从老克勒到小朋友,从外地人到混血儿,还有很多嗲嗲的“小姐姐”。

传承和弘扬上海话,仅靠沪语博主并不现实。首先这些视频大多数并不适合儿童观看,另外博主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局限性,生活气息浓郁的词句也很少能听到,如果你仔细看视频平台下面的留言,十有八九会有:“你讲的上海话不标准”。

“不标准”其实是当下沪语的常态,《繁花》里的沪语就不标准。又如,你看我们的视频栏目“江江三人行”,那个80后“能总”,10句里至少有2句是有问题的;那个“00后”小陈,很多人问我她是不是外地人。

传统沪语传承有序,内涵丰富,语调动听,失传了确实可惜。但时至今日,能讲一口“道地”上海闲话的人已少之又少。

所以我建议尽快把沪语标准化。虽然语言是变化的,但就像我们学英语,总要有相对统一的教材或标准。这个标准,不能一两个专家说了算,也不能一本“网红”词典说了算,要有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讨论。

昨天有政协委员提出利用大语言模型,生成一个永不下线的AI“沪语老师”。想法很不错,但谁来训练这个AI“老上海”有讲究。记得好几年前,遴选郊区方言传承人时有几个标准,比如65岁以上、没离开过家乡等。我想对于谁是“地道老上海”,应有一套更复杂、更精确的标准。

讲到底,传承沪语,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有长期的规划,有科学的手段,有群众的参与。最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家乡语言的兴趣和热爱。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