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张荫桓的“自取之咎”

来源:     作者:陆其国     编辑:史佳林     2024-02-04 15:42 | |

自取之咎,这是现代知名史学家左舜生对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张荫桓后半生人生及仕途所作的概括。虽然只有短短四字,却可谓诛心之论。

张荫桓,字皓峦,号樵野,1837年生人,广东南海人。《南海县志》称他为人性豪俊,有胆略,倜傥多奇气,博涉书史,能文章;少应童试不遇,年仅弱冠即弃科举,学西学。结果这一学,还真学出了名堂。张荫桓屡经保荐,官至道员。后进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涉足清政府对外事务。旋任清政府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正是有了这走出国门看世界的经历,他后来回国后,先是奉慈禧之命,与湖南巡抚邵友濂一起赴日谈判。后在戊戌变法中,又利用光绪召见的机会,向光绪介绍欧美等国富强之道,并密荐康有为,成为百日维新中,影响时局的幕后要人。但他平时不喜欢低调处事和谦逊为人,他丝毫没有察觉,此时危险这头怪兽,正蛰伏在暗处,只等伺机而出。此正所谓贤能招妒。

首先就是恃才傲物。因张非科甲出身,所以科甲出身者看不起张,而张也不把这班人放在眼里,由是愈遭这些人忌恨。二是行事张扬。张受到欧风美雨熏陶,体验过诸多西方文明。翁同龢日记记载,张除了请他品尝西餐,送他“电气匣治臂病”外,还“招至总署观灯影戏,不过如走马灯耳,内五星日月蚀为奇”。不清楚这是早期电影还是幻灯片,但翁同龢吃到、用到和看到的,皆是出洋归来的张荫桓带给他的新奇。这样的新奇,张应该不会仅仅带给翁一个人。而此时的京城,偏偏不缺守旧且痛恨洋人的人,左舜生说张荫桓“是一个富有才气而持身则不甚谨严的人,处在那样一个多猜忌而又新旧水火(不容)的朝廷,其招致杀身之祸,虽说是时代使然,但也不能说他毫无自取之咎”。

左舜生说张“持身则不甚谨严”,很可以从1897年张结束英国公使之任,回国后做的一件事上看出。张曾在巴黎购买两枚名贵的红绿帽花和两副钻石手镯。不知他是不是故意,竟越过总管太监李莲英,直接把更贵重的绿帽花呈送给慈禧,次一等的红帽花呈送给光绪。因没送礼给李莲英,李遂在慈禧面前进谗言,说张居心险恶,正室着红裙,妾媵只能用绿色。慈禧出身西宫,对嫡庶之分极敏感,闻李言,勃然变色,立命将礼退张。本来慈禧对百日维新张为幕后主使就耿耿于怀,这下更是衔恨于心。后来“戊戌六君子”遇难,张荫桓本来也在处决名单中,只是由于英日两国驻北京公使,觉得像张这样一位有影响的外交人物,忽然像“六君子”一样,不经审讯,也没有宣布具体罪行,只是以“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这样既模糊、又莫须有的罪名,便要拉去砍头,实在是野蛮之至。因此出面干预,清廷才改判张发配新疆。但即使在发配去新疆途中,真不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张竟然有兴致对奉命在直隶境内押解他上路的两个解官聊谈起来,说“皇太后私蓄有二三千万金,半在南苑,半在大内,皆用红头绳束之”。张位居要职,平时言行不慎,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左舜生说张在许多事情上“自取之咎”,还真没冤枉他。

不过张也自有他的清醒和凛然。“无限艰危一纸书,二千里外话京居,覆巢几见能完卵,解网何曾竟漏鱼。”这是张遣戍新疆途中所作一首七律的上半首。预感到自己不会成为漏网之鱼的结局,且如此从容,读来也是令人感佩。‍‍(陆其国)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