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书与书房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宋曙光     编辑:史佳林     2024-02-06 18:19 | |

  说起来,我是参加工作之后,有了报纸和杂志,有了书籍,需要有一个存放的地方,才逐渐萌生了对书房的向往。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报纸副刊编辑工作的需求,确实应该有一个像样的书房了。可是,居住条件不允许,那一时期,单位还有福利分房,但相关条例都向着困难职工倾斜,先要居住,而后才是改善条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报社编辑部没有专用书柜,条件还不允许。我的办公用书,仅是一本新华字典,桌子上除了稿件,还是稿件,个人购书都要拿回家去。这种情况维持了很久,对于书房也就向往了很久。

  我在外出约稿时,到过很多作家、诗人的家,天津及外省市的都有,他们的住房都很温馨,却没见过多么讲究、豪华的书房,他们的写作大都是有一张能写字的书桌就够了。在孙犁先生家,客厅里摆着一排书柜,很简朴的,玻璃门上拉着布帘,客人们来了都会见到。南窗下是一张老式的书桌,桌面上摆着些写作用具和盆花。这个客厅是多功能的,吃饭、会客、写作,有时也用来读书。

孙犁的书房

  我最早的书柜,不是购置,也不是打制,而是利用房屋设计,将墙体上原有的一处凹槽加以改造,装上石板变成能摆放三层书的书架。若干年后,搬到了新家,才置办了两组书柜,终于将到处堆放的书籍归了位。但对于心目中的书房,还是相距甚远,因为房间面积太小,连台式电脑都被迫换成笔记本电脑,很喜欢一张宽大的写字台,可至今仍是一个梦想。

  好在那时天天坐班,周末在家的时间毕竟有限,对书房的需求似不迫切。加之个人创作都被编辑工作占去,偶有写作灵感,身边有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够了。做副刊编辑几十年,对读书、写作是有计划的,中国古典名著、外国名家译作,都想要购买齐全,形成规模。而写作,尽管自己有规划,却不是坐在书房里就可以实现的,我的许多诗歌作品,多数是在出访、行进之中成篇。例如,在山区老乡家的土炕上,我写过乡土诗;在赴京约稿的列车上,写过青春诗;在汶川地震的废墟旁,写过抗震诗;在漓江边的阳亭下,写过山水诗;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写过白云诗……

  可见,我对书房的定义是宽泛的,理解是随缘的,不必苛求。我不羡慕那种有着整面墙都是图书的书房,爱书的、写书的、藏书的,都希望能有一间像样的存书之所,普通人有时连住宿都成问题,哪还敢奢想什么书房?写书之人成名后,大抵是可以布置一间书房了,而藏书家的标准就是要有一定数量的藏书,豁出去自己住处逼仄,也要把书籍安顿好。至于爱书之人,无节制地买书、存书,有时还会造成家庭矛盾。倒是大学里的教授们,办公室相对宽绰,可以用来存放书籍,减缓了自家住房的压力。

  我工作时,是将书房分作两部分:家里和办公室。新书尽量不往家里拿,办公室便成了存书之地。每天八小时工作全在单位,办公室的两个书柜,日积月累地很快就装满了,再有书就只能放到窗台、堆放在地上,最终便形成了个包围圈。我的办公桌对着一面墙,身后是一溜书,堆靠在一位编辑的桌子下边,右手就是窗台,摞起的书已漫过半截窗户了,只有左边被书挤出的一条窄道,进进出出都得小心碰脚。当我有了行政职务可以搬办公室的时候,我都没有去。原因之一,是我“搬不动”这些书,我对它们似有了情感,愿意守着它们,身在书堆中工作已成为习惯、适应了。偶有作者到编辑部来,进门便惊讶地说,这不就是《编辑部的故事》里面的场景吗?不错,这就是编辑部——真实的报纸副刊编辑部。

  因工作之需,书的数量不断增多,不是日进斗金,而是日进斗“书”。到我退休时,办公室里的书已多得不行,该怎么处置?我不可能全都搬回家去。这些书我不想卖,也不能卖,价格就像卖废纸,舍不得。可不卖又没人要,东联系、西联系,报社附近就有一家文化单位,但他们也不愿意接收,说是没处放。我开始发愁,这些书该怎么办?

  一位老朋友曾经跟我说过,他退休后,费了很大精力处理旧书:分别从三个处所分批处置,一次比一次彻底,只将极少数必备之书带在身边,其余的都“忍痛”舍掉了。我当时听了并没往心里去,可是不久,随着相熟的几位老作家去世,他们的书籍和文稿等,几乎成了“废品”,子女毫无兴趣继承父辈的书籍,这样的结局使我震撼,对书的命运心生悲悯。

  我对书是有感情的,年轻时尤其热情高涨,喜欢收存一些心仪的图书,但真正用到它们的时候却又很少,有些书时间一长连自己都忘记了。家里原有的存书,加上从单位带回的书又摞成书山,每到新年不得不一次次地做起减法。此时,想起那位老朋友对我说过的话,不禁有了同感。为了媒体融合,报社又将搬迁。那天,在将报纸副刊合订本封箱寄存时,我对年轻的同事说,这些报刊资料一定要保存好,毁掉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们这个办公室,今后也是回不来了,新的编辑部不会复原这样的办公环境,还是拍个照片留作纪念吧。随着手机的几次摁动,这个见证了我们辛勤耕耘过的副刊编辑部,从此便永远留在了记忆里。

  至此,我对书与书房的解读,由繁到简:在劳作之后,闲暇之余,能够有一个安心之处,坐下来看几页书、写上若干文字,那就是莫大的幸福。(宋曙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