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剑鞘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潘高峰     编辑:赵菊玲     2024-03-20 15:26 | |

图源:东方IC

  AI技术的发展,似乎总伴随着争议。最近的一波争议,是“AI复活逝者”。

  今年2月底,知名音乐人包晓柏用AI“复活”女儿,女儿在妈妈生日时还为她唱了一首生日歌;3月初,商汤科技年会上,去世不久的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以数字人的形式被“复活”,还来了一场“汤式风格”的演讲。

  亲人和友人用AI技术缅怀逝者,弥补情感缺憾,满足心理需求,完全可以理解。有人却从中找到了商机。最近,李玟、高以翔、乔任梁等已逝明星纷纷被AI技术“复活”,并被堂而皇之地放在视频播放平台上用于引流。这种消费逝者的做法,无异于给生者伤口上撒盐。乔任梁父亲就明确表示:“不能接受,感到不舒适,希望对方尽快下架”。

  更令人震惊的是,据媒体报道,目前“AI复活亲人”已初步形成产业链,有专人负责发布视频吸引目标客户,有专人制作视频,有专门话术用于与目标客户沟通成单,还有专门的价目表,价格从一百到数万元不等。

  这其实是一个信号:用AI制作让亲人都无法辨识真伪的视频影像,已经没有什么技术壁垒。这背后,除了有关于道德与伦理的争议,还要警惕隐私数据泄露被用于犯罪的风险。

  新技术应用常常有“双刃剑”效应,此类教训已经很多。这提醒我们,“铸剑”的同时,要及时打造容纳锋刃的“剑鞘”,以免割伤自己。

  在这方面,我国其实已经走在前面。去年1月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了应用深度合成技术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去年8月,国家网信办起草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也详细规定了平台、个人等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前提、条件和程序。

  划定使用技术的“红线”和“底线”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确保规定得到有效执行,让利剑藏于剑鞘,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展露锋芒。

  潘高峰/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