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昨天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上演,创作者们以多元的创作视角呈现出当下的时代质感。相较于出自名家、名团的“上海之春”主体演出,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是更具探索性的创作园地。它将上海本地专业团体、创作者们聚集于此,蓄开拓之力,不断探寻舞蹈作品内容与形式更广阔的疆域。四十余个展演作品囊括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当代舞、国际标准舞等丰富的舞种,其中部分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本届展演的亮点和有益的探索。
选材:寻找精神的“栖息地”
一直以来,艺术都是记录历史最优雅的笔触。在前两届展演中,适逢祖国重大纪念,更多抒写革命情怀、塑造民族精神群像的作品涌现。这两三年,相关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大量涌现。而在本届中,我们看到了人们火热的生活、各具色彩的民族风土,以及对文化的探源和对生命的关照。
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深挖创作题材,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届展演中,也看到了舞蹈创作者的努力践行。比如:展现宋代汝瓷之美的《汝瓷赋》,通过中国古典舞独有的婉约气韵、静而不止的动态语言,将汝瓷非玉似玉的润泽和清冷表现出来。《石迹·龟兹》展现的是根植于广袤中国大地上的西域风姿,东方古韵与西方挺拔兼而有之,是刻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烙印。而《一抹天青》看似《汝瓷赋》的“姊妹篇”,它善用阔型裙摆,在甩动中借助大量的流动形式,营造了雾气弥漫感和“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泽。但是因为选材、道具创意与《汝瓷赋》“撞车”而有些遗憾,如果作品将重点放在“中国色”的文化意蕴上,舍弃瓷器的实体表现,可能会找到自己的审美呈现。
图说:《石迹·龟兹》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下同)
此外,展演中一些观照内心、饱含寓意的创作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墙缝里的诗》《跋》都以现当代舞为载体,表现了人们在某些并不明朗的境遇中或恐惧、或坚韧的心理描写。类似题材中,芭蕾群舞《苏醒的大地》展现出更明媚的气息——男群呈现出泥沼遍布的大地,女群则仿佛来自天际的光芒,作品用较大的篇幅展现了两股力量从相斥到相融的变化,以“光亮”唤醒“大地”,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双人舞《孤岛之上》有着更为丰富的视听语汇——音乐像是不断探寻的信号声,灯光亦如来自孤岛上的灯塔,两个舞者由分到合,从若有似无的链接,到难分彼此的环绕,最终分离……它好像映射了每一个蜷缩在自己内心、无力冲破狭小社交牢笼的人,也像是讲述人生始于孤独、归于孤独的境遇。
当然,还有很多关于爱情、乡愁、自然之乐的抒情性作品。无论是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还是情感宣泄、思想交流,观众都可以各有所爱。但通过舞蹈作品激发传统文化生命力,去关注都市人群内心的情绪状态是这个时代创作者发出的声音。
图说:《跋》
深耕:立足舞蹈本体进行语汇探索
舞台语汇是大众欣赏舞蹈时最先接收到的信息,作品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都是通过典型的舞台语汇来传递的。本届展演同样看到了语汇上的探索,其中不止于我们期待的“创新”,也有在形象塑造上、舞台构图上精益求精的作品。前者以独舞《蒲公英》为例,舞者运用勾脚、折腕、关节动作的节奏点塑造了植物的独特形态,以出色的动作质感演绎出了蒲公英在风中轻盈的飞舞、旋转;后者以群舞《红日》为代表,作品有着丰富的队形变化和干净的动作层次,让人领略到群舞创作技法自身的美感。
而说到“创新”,《瞬息》《彼岸》《在希望的田野上》《乐不可言》等作品都有亮眼的表现。其中,群舞《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个既有典型的舞蹈语汇,更有强烈情感输出的作品。编导对胶州秧歌的动作作了较大处理,下肢保留了胶州的步伐,表现田野上的劳作场景,上肢则改变了原有动作行径的曲线,并且减少了躯干的扭和拧,用当代舞挺拔向上、昂扬奋发的姿态去表现充满朝气的青年形象。作为胶州秧歌标志性道具的扇子在作品情感高潮处才出现,当金黄的色泽铺满舞台,熟悉的歌声响起,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编导用层层递进的情绪结构,恰如其分的肢体语汇和道具运用,让观众看到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勤劳的人们和火热的生活。
图说:《在希望的田野里》
双人舞《乐不可言》更是制造了惊喜。作品以安徽花鼓灯的节奏打底,提取原有的互动性来表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交流,又运用其顿挫的节奏去营造诙谐的气质。编排中,并没有额外的舞美和道具帮衬,而是糅合了花鼓灯、街舞、现代舞多个舞种,找到了它独树一帜的肢体语言,成功地将人物放在了当代某城市的街头,演绎了一出有些无厘头的喜剧小品。
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崭新的、富有个性的舞蹈语汇,也感受到“创新”需要深耕,它不是为新而新,而是立足舞蹈本体的探索,是与肢体语言紧密相关,甚至不可分割的创意表达。
在这个推动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创作选材是包容的、氛围是活跃的、手段是多样的。但这也是一个自媒体活跃的时代,也存在一些有价值的主题创作缺少受众、创新沦为“吸睛”的手段的情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需要上海“新人新作”一类的专业舞蹈展演的举办,通过优秀的作品、正确的审美、有价值的创新实践来引领大众、培育观众。
本届展演已圆满落幕,两场精彩的汇演是上海本土原创力的集中体现。期待此刻优秀的“新作”在时间的历练中成为“经典”,也期待更多优秀的创作者、表演者登上这个舞台,带来感悟与思考,个性与勇气,让生命与艺术的绿意在“上海之春”始终相伴相生。(时黛)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