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龙虾眼相机研制团队打造“宇宙焰火捕手”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成功“抓拍”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虞慧娴     编辑:郜阳     2024-04-28 08:44 | |

图说: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示意图

银河系中心、巨椭圆星系梅西耶87、蟹状星云……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成功“抓拍”的首批在轨科学探测图像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空间科学论坛上发布,卫星的优良观测性能得到验证。

这颗空间科学卫星已经在轨109天,因主要科学目标涉及黑洞、引力波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科学预言,取名为“爱因斯坦探针”。星上搭载了国际首台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和1台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

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胜利表示,“仅载荷研制工程阶段,就历时7年,团队从概念验证开始,将一个个设想逐步变为现实,现在这台望远镜终于‘张开了眼睛’,整个过程让人非常激动和振奋。”

图说: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指向银河系中心的观测图像 来源/EP科学中心

图说: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首次报告的暂现源 来源/EP科学中心

图说: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对梅西耶87(M87)椭圆星系观测图像

时域天文学界“团宠”

“在黑洞潮汐瓦解、恒星爆炸、伽玛暴等一系列天文事件中,海量的能量瞬间释放,产生了大量X射线光子横扫宇宙,这使得X射线成为观测这些天文事件最好的窗口。”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席科学家助理、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张臣介绍,“由于地球大气对X射线的吸收,直到许多X射线天文卫星被发射进入太空,天文学家才得到重要的观测成果。”

太空中已经有为数不少的X射线望远镜,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研制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它又有什么与众不同呢?

图说: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子模块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下同)

孙胜利拿显微镜成像进行了类比,“一般的电子显微镜能够看到分子的结构,但它看不清分子的结构是如何变化的。以往的空间望远镜,可以研究天体的状态,却同样无法看清其动态过程。要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就需要更深入的观测能力、更广的观测范围,这正是高能时域天文学关注的主要内容。”

天文观测中,全天球约为40000平方度,在如此巨大的视场下,想要捕捉并观察随机出现、转瞬即逝的“暂现源”,难度可见一斑。因此,只有设计出针对随机性事件观察的设备,才有可能大规模发现和研究这些突发的天文事件。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首次大规模采用微孔龙虾眼X射线成像技术,由12个宽视场X射线光学镜头模块构成,视场约3850平方度,相当于1/11个天区,填补了国际上在软X射线波段大视场全天监测设备的空白。

图说:装调中的龙虾眼光学系统

“广角相机”从无到有

自主研制“龙虾眼”相机究竟难在哪儿?

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主任设计师、上海技物所副研究员孙小进解释,典型的一片龙虾眼型微孔光学元件(MPO)是由玻璃材质制作而成的球面薄片,上面整齐排列着100多万个比头发丝还细的正方形通道,边长约40微米,壁厚只有8 微米,内壁光洁度要达到1纳米以下。除了关键元部件的挑战,没有X射线光学系统装调测试平台也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研制团队终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赶超”:成功研制出了MPO龙虾眼X射线光学组件;创新性地采用望远镜热量回收管理技术和在轨触发式处理技术;自主探索出基于可见光的“离线装调”技术,精确反演出载荷在轨性能……据悉,该设备所有关键器件均为我国自主研发。

这样一台超高精度的“广角相机”,数据量惊人。如何在有限的处理芯片资源和低功耗环境下,实现望远镜对速率和性能的要求?

据了解,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的峰值数据率为25.3 G,相当于每秒生成25部1 G的电影。由于原始数据量过大,无法通过星地之间的链路传输,因此,必须先在卫星上进行在轨数据处理,再将有效的信息下传到地面科学运行中心。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软件主管设计师、上海技物所高级工程师薛玉龙说,在海量的数据中找到最有效的信息是关键。团队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到凌晨三点,最终将处理后的速率最终降低为5.127 Mb,在轨每秒可在150亿个像素中提取约1000个有效像素信息。

图说: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子模块装调

探测转瞬即逝的“焰火”

截至目前,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已探测到新的暂现源17例、恒星耀发168例,并发布全球电报10余条,引导国际上包括最大的Keck等多个光学和射电望远镜、空间 X 射线天文台开展了后随跟踪观测。

探测到的新暂现源具有不同的起源类型,有潮汐瓦解恒星事件、伽马射线暴、新的磁激变变星、新的X射线双星等,观测结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关注,为国内外地面和空间望远镜协同观测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X射线观测领域专家、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保罗·奥布莱恩和理查德·威丁格尔表示:“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期待一个真正的宽视场软X射线望远镜。这项技术将对X射线天空的监测带来变革性的推动。”

随着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批在轨观测图像发布, 时域天文学将迎来跨越式新发展。下一阶段,卫星将继续按照既定计划开展并完成在轨测试,加强国内外合作和数据开放共享工作,探测宇宙中转瞬即逝的“焰火”,为高能时域天文观测和研究做出有显示度的贡献。

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郜阳 通讯员 虞慧娴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