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医视野 > 正文

二十年磨一剑!中山医院在急性肾损伤预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左妍     作者:左妍     编辑:左妍     2024-11-20 19:15 | |

急性肾损伤作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在住院患者中发病率达12%左右,尤其在心脏手术后,发病率可高达30%至50%,成为患者术后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并发症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肾脏病尿毒症,增加心脏病的复发概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然而,长期以来,急性肾损伤的防治主要依赖昂贵的血液净化和支持治疗,缺乏有效、安全且经济的预防手段。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丁小强教授、贾平副教授,与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心脏重症监护中心主任罗哲教授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Circulation(循环)》杂志(IF=35.5)上发表了题为《Effect of Delayed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on Acute Kidney Injury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预防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的临床研究论文。该研究创新性地利用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技术,成功降低了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为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防开辟了一条简便、经济、安全的全新路径。

远程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是一种通过预先给予远端组织短暂的缺血来激发人体组织器官对缺血的耐受性,从而保护远隔器官的方法。RIPC的器官保护作用有两个时间窗口:早期(2-4小时内发挥作用,维持时间短暂)和晚期(18-24小时后发挥作用,可维持48-72小时)。既往大部分研究关注早期RIPC,显示其对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防作用存在争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团队通过一系列临床前研究,证实了远程缺血预适应可以显著降低包括缺血、感染等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并通过系列基础研究,提出免疫和能量代谢模式转换介导了远程缺血预适应的肾保护作用这一创新理论。基于原创性研究成果,创新性建立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技术,应用于急性肾损伤的预防。他们联合心外科和心脏重症监护中心团队,开展了远程缺血预适应预防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为了验证这一技术的有效性,团队设计了大样本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共纳入了509例心脏手术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远程缺血预适应的患者,其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病率降低了22.9%,而且对于老年和高血压等发病高危患者效果更为明显。这一发现不仅为急性肾损伤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广大心脏手术患者带来了福音。

丁小强教授表示,希望通过这项创新技术,降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也为医学界在急性肾损伤预防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丁小强教授、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心脏重症监护中心主任罗哲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肾内科贾平副教授、心外科季强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上海市肾脏疾病与血液净化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重大临床研究项目的资助。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