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亲历这五年丨电影人们为何都把上海当成潜心创作的好地方?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佳音     作者:孙佳音     编辑:沈毓烨     2022-06-14 12:26 | |


“我前几天刚刚去过松江、宝山,电视剧《人生·路遥》和《温暖的,甜蜜的》都已经在全市复工后,第一时间恢复了拍摄。刚给他们打过电话,这几天都进展很顺利。”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下称“机构”)负责人于志庆昨天这样告诉记者,他的语气里有一丝疲惫,但更有一份骄傲。这个春天,他们的工作没有停——截至2022年6月10日,机构今年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10681件次,其中咨询类服务8916件次,协调类服务1765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尤其疫情,我们的服务和保障更不能停。我相信,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努力不会停,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不会变。” 

图说:松江车墩影视基地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资料图


行业,不停歇


新冠病毒,并不是第一次叫停影视创作。“2020年,疫情就给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志庆回忆说,两年前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协会依旧积极通过电话慰问、实地走访等形式调研会员单位,送去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资,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方面的需求、积极向政府反馈,协助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今年我们还是这样做的。”那一年,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的领导下,协会与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配合、组织召开了影视企业金融工作会议、影视版权工作会议、影视保险工作会议等等,帮助会员单位解决资金难、融资难等问题,“今年,我们同样希望能下情上达,反映行业诉求,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机构,正是上海影视行业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等不利影响奋楫笃行的缩影和见证。比如,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389家影院,银幕数2483个,银幕数位列全球城市第一,票房数位列全国城市第一。那一年,上海全年出品电影87部,有45部影片进入院线放映,累计票房约70.75亿元,约占全国国产影片总票房的1/5,超过疫情前2019年水平。其中,市委宣传部围绕庆祝建党百年重要时间节点,超前规划、提前布局,推出《1921》《大城大楼》《燃野少年的天空》等一批主旋律精品。其中,历时5年多,集聚全国优秀创作力量精心打造的《1921》票房突破5亿元,取得了七一档票房冠军的好成绩。

图说: 电影《1921》作为开幕影片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盛典上亮相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服务,很多元


机构成立八年来,一直被剧组和拍摄单位誉为上海影视行业的“保姆服务”。“很多人以为我们只是为《1921》《我和我的家乡之最后一课》这样的电影保驾护航,其实我们还要为《在一起》《繁花》《两个人的上海》《阅读课》等一批现代都市剧、年代剧做好联络协调工作。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拍摄机构也慕名而来。”

于志庆介绍说,不仅协拍服务没停歇,同样挂牌在巨鹿路709号的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同样从没有停下过服务产业的脚步:“一方面在线上我们通过抖音、公众号发布培训课程,开展空中课堂,2020年就发布了影视版权法律知识49期,累计问答数近150个,影视知识讲堂24期;另一方面线下我们通过各专委会开展各类实战培训,如编剧专委会专门组织了‘影视编剧沙龙’让老中青三代编剧工作者们一起脑力激荡,交流创作心得;后期制作专员会专门组织了‘影视后期制作管理高级研修班’提升制作能力;版权专委会专门组织了版权法律培训和授权知识讲座等等。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协会还组织了青年影视优秀人才的培养计划,通过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不断挖掘和培养青年影视人才。”在他看来,不断丰富、优化服务菜单,正逐步提升上海影视行业的吸引力。

“筑巢引凤”,在优化了电影产业环境、推出了众多扶持政策后,很多著名电影人都愿意把公司、工作室注册到上海来。即使没有什么太强的税收优惠政策,名导们也愿意在上海拍戏。除了上海本土走出来的徐峥,宁浩、黄渤、管虎等知名电影人,都把上海当成潜心创作的好地方。

另外,上海在去年推出了“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加快优秀青年电影人才引进和项目落地。去年的“上海出品”中,文牧野、路阳、饶晓志、殷若昕、刘循子墨等一批青年力量发挥重要作用,《刺杀小说家》《扬名立万》《我的姐姐》《人潮汹涌》《白蛇2:青蛇劫起》等优秀影片,均出自青年导演之手。青年导演不断创新艺术手段、拓宽题材类型,为上海电影未来带来发展新空间。

图说:《白蛇2:青蛇劫起》海报


拓展,取景地


还记得几个月前,因为一部《无名》,曾经籍籍无名的江阴街一夜走红,成为热门打卡地。“经过六年多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不断开拓的取景地不仅体现上海的历史人文情怀,也充分体现‘海派’文化的历史传承,更多的体现了新时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风貌,这些取景地天然具备了‘打卡地’属性,特别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趋势。”

于志庆说,在继续做好‘剧组保姆’,展示影视产业‘上海服务’高品质的同时,机构正在积极探索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截至目前,我们推荐的取景地近400家(398家),上海的文化影视、旅游观光、消费经济都可以因为‘取景地’串联在一起。文联结合,可以为,并且大有可为。”(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