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市政厅 > 正文

听权威嘉宾如何解读《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云     作者:孙云     编辑:梅璎迪     2023-02-02 11:59 | |

2023年1月15日,《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简称“《条例》”)经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表决通过,即将颁布实施。近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二处林茗、市残联权益保障处处长王海东做客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一同探讨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设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精彩内容吧。

问:2021年6月1日《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实施,这次从规章又上升到条例,背后还有什么原因吗?

答:我们从立法层级上来说,有地方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人大出的法规是地方立法当中最高层级的立法制度,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范围更大,对城市全民作出了普遍的、规范的行为标准。目标就是要形成全社会的一种共识,一起来打造无障碍之城的氛围,只有大家都有这个意识,才能有爱无“碍”。

问:条例制定过程中大家比较关注哪些地方?或者还有哪些调整的地方?

答:前期调研的过程当中,我们形成了一个需求清单,形成了一个供给清单,强调供需要对接。只有供需对接以后,才能让这个法规落地。我们也梳理了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召开了很多座谈会,邀请了在沪境外人士提出改进视角。印象非常深刻的有一条,就是关于无障碍设施维护和管理责任的问题,维护管理责任人就是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所有权人是第一责任。

问:残疾人、老年人对无障碍的需求会更大,但有的人意外受伤,有的人背负重物时,同样对无障碍设施有需求。《条例》中的受益人群,是否有所扩大?怎样兼顾不同人的需求?

答:无障碍是一个全社会成员都需要、都受益的概念,除了之前强调的残疾人、老年人这些重点的人群之外,这次条例的受益群体是全社会成员。日常生活当中,不论是孕妇、儿童,还是伤病人员、出远门带行李箱人员等等,都在这个范畴之中。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不是我们最早期的只强调设施建设。现在强调软硬件结合,对于无障碍环境,它实际上是包含了三大内容:无障碍设施,强调硬件的建设维护;无障碍信息交流,包括盲文阅读、手语翻译等参与社会生活信息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包括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等等。我们还强调了通用理念。设计之前就要考虑是所有人群都能使用,无障碍环境就像空气一样,是完全融入在生活当中的。

问: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许多主要道路、新建大型建筑就已经开始建设无障碍设施。从日常生活上来讲,残疾人对无障碍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答:感受到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比如铺设盲道、安装无障碍电梯、设立无障碍车厢、增配临时坡道板等等,让残疾人的出行愈发便捷,愈发便利。此次无障碍立法对全市六十万残疾人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的消息,势必对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期待《条例》出台后对城市无障碍建设发挥显著作用,让每一位残疾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问:如今我们已经取得了这么多成就和有改善的地方,但盲道还是出现被占用的情况?存在问题比较大的是哪个层面?

答:这个问题涉及设计、管理、维护等问题。盲道设计是不是符合盲人的行走习惯;日常维护当中是不是出现缺损,是不是能够及时得到修复;管理过程当中出现临时占用的情况能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如果说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那盲人肯定是愿意走盲道的。

但是,如果有人在盲道上面停了一部共享单车、电动车,可能停的时间也不长,但恰恰在那个时间有盲人要经过的时候,就会出问题。因为这种不确定因素,所以盲人有时就不敢走盲道,可能更依赖于家人陪伴,或者自己靠着墙根、马路边沿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有相关制度建立的原因。

上海对于制度建立做过很多事情,2021年6月1日《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实施,这是一个政府规章,主要约束政府各组成部门的这个行为,但对大众的约束力还是不强的。

问:有听众建议,盲道的铺设可以往里面靠一点吗?这样就不容易被占用了。

答:这里有一个标准的问题,盲道铺设等无障碍设施建设都有国家强制性标准。一些无障碍设施不好用,可能因为建设比较早,需要建设者、管理者来进行改造,此外,对于一些社区要进行改造的时候,还要进行业主大会的同意。这些情况都比较复杂。

包括加装电梯也是无障碍建设的一部分,经济的因素、整栋楼居民的意愿、环境是不是许可等,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是需要综合考量的,但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大家是否形成共识,优先选用符合无障碍标准的电梯,法律作为倡导性条款产生推动作用,形成更多共识。

问:很多网友讨论,出了规定就要执行,怎么管理,怎么执行,怎么落实?

答:我们要告诉残疾人,通过了解学习法规,知道如何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特别是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

比如要进入公共场所的时候,坡道有问题,导致个人受伤,那就是管理方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要让有无障碍需求的市民知道有一部法规保护他们出行获取服务,同时,让更多健全人参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来源:上海残联)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