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全国两会 > 正文

两会焦点 | 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 沪苏浙皖四地代表委员共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毛丽君 石小磊 张世新 刘旸     作者:毛丽君 石小磊 张世新 刘旸     编辑:黄佳琪     2023-03-08 15:26 | |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也是各地“全力拼经济”的奋斗之年。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如何发挥“头羊”作用,如何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新民晚报、扬子晚报、杭州日报、新安晚报联合邀请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代表委员,共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发出“爱拼‘长’会赢”的奋进之声。


沪 推动跨行政区域流动


权衡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权衡代表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探索,在于如何突破行政壁垒,如何推动跨行政区域的统一大市场建设,如何推动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域流动,这对于区域一体化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五年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迈出很扎实的一步,放眼未来,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格局,四地在三个方面要迈出更加实质性的步伐。”权衡代表说。

首先,要构建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切实推动长三角地区在产业供求对接、大中小企业链接、上中下游产业配套、产业链、供应链的相互衔接上,发挥更大创新发展和示范作用。其次,要在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在构建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上更好更快走在全国前面。权衡代表直言,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要形成一个科技创新共同体,“这意味着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协同发力,以及各自的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形成并发挥一体化整体效应”。第三,在“高质量”上要继续开拓新路,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在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等包括人均经济的规模和能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权衡代表充满信心,因为这里是我国经济和科创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这里产业链之间的配套性相对最完整;这里教育和人才资源丰富,研究与科研院所优势非常强,发展优势和基础非常好……“未来,这里继续是世界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是继续代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我们向世界率先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样板区,长三角一定会走出一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一定会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探路。”

新民晚报记者 毛丽君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刘庆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刘庆代表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发展历程,他将长三角一体化描述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1.0时期,上海星期天工程师成就了以苏南为代表的乡镇经济;上世纪90年代的2.0时期,浦东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总部建在上海,工厂设在苏浙皖,带动长三角成为了当今的世界工厂。如今,我们跨入新时代的3.0时期,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与苏浙皖巨大的产业需求结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必将促进长三角跃升为引领全球发展的产业高地。”

在刘庆代表看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根本任务是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关键是一体化地征集产业需求和一体化地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

刘庆代表说,为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应运而生,面向长三角区域构建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一体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一头连接近150家海内外高水平战略合作高校机构作为资源端,一头连接区域内近300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为需求端,准确地获取企业需求,征集提炼企业技术需求1200多项,组织研发载体、海内外合作高校开展联合攻关,解决了400多项实际问题。

“在推进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道路上,国创中心还将持续深化区域协同创新,针对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更有针对性地集聚创新人才、组织技术攻关,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刘庆代表说。

扬子晚报记者 石小磊




打破人才体制机制限制

刘锐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

刘锐是一名“老代表”了。今年,她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来。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刘锐代表很关心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从人才载体平台看,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高能级人才载体,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1/2、1/3;三省一市共有本科层次高校221所,其中“双一流”高校35所,为长三角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达,但是民营企业引才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留住人才。”刘锐代表说,要想高质量发展,绝不能依靠企业去单打独斗,而是要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和人才的集聚,“找领军人才固然很重要,但是,往往骨干人才是要形成人才链的,否则很难让领军人才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目前,长三角各地人才治理尚未形成合力,缺乏区域整体的产业、人才统一部署和规划,城市和地区间人才需求同质化,特别是重点产业和领域的人才需求存在重叠与竞争,限制了人才在区域间的共享与高效配置。

刘锐代表建议,在长三角各区域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把人才进行集聚,把企业产学研集中在一起,把跨区域跨学科的人才集中在一起,针对一些共同的科创需求进行研发,也就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创新链和人才链,这样才有可能把产业链进一步做强。归根结底,要打破人才体制机制限制,通过灵活高效的运作模式和市场化手段,推动人才高质量集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刘锐代表还就数字长三角建设提出了她的建议。2022年浙江携手沪苏皖共同编制了《数字长三角建设方案》,但各地的数字基建还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长三角数字一体化,必须得规则一体化,数据壁垒要打通,场景要丰富起来。”她说。

杭州日报记者 张世新




加强顶层沟通与协调

聂磊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

聂磊委员说,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三省一市应该更加注重政策的协调,尤其是在人才共建共用共享方面,要深入推进,构建一些有实际效果的可落地的政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正式批准实施,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加快迈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的新发展阶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勇于担当、大胆突破,聚力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用好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提质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推动与沪苏浙产业链深度嵌入融合。其中,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关键。

“长三角天然就是一个融合的大平台,一定要联合起来。”聂磊委员建议,完善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创新区域人才评价与互认机制,“长三角地区间应加强顶层沟通与协调,鼓励高端人才跨地区、跨单位兼职和开展研究工作。”

聂磊委员建议,要支持省内优质企业与长三角其他领军型企业建立人才共享网络,联合打造开放型科技人才合作基地;加强与省内外大院大所的合作,组建一批校地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发展联盟,推动“人才共用”。“安徽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引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共建,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聂磊委员说。

新安晚报记者 刘旸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