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我们的节日 | 小年,此是人间祭灶时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韩可胜     编辑:史佳林     2024-02-01 15:04 | |


小年,是大年的预演。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为小年最为普遍。

  

想说清楚小年,就要先说清楚什么是“年”。初唐诗人刘希夷有句著名的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这里,“年”和“岁”是同义词。其实,细究起来,“年”和“岁”还是有差别的。

“岁”本义是岁星,就是木星。它运行一个周天需要十二岁。“岁”是天文学概念,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回归年,365天多,长度是固定的。与天文学的“岁”不同,中国的“年”是基于天文学的人文学概念。“年”的本义是庄稼成熟。中国历法学家综合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行规律,确定的历法意义上的农历“年”,就是我们熟悉的从春节到除夕。没有闰月的时候是12个月,354—355天,如农历甲辰年(2024)354天;由于它与一个回归年相差11天多,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安排闰月,有闰月的农历年,13个月,长达383—385天,如农历癸卯年(2023)384天,因为有闰二月。

时光是一条长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唐代诗人罗邺说:“北来南去几时休,人在光阴似箭流。”为了给具体的时光定位,人们创造出了“日”“月”“年”这些时间概念。其中,“年”是最重要的“时间”,而年与年的衔接点,“过年”自然也就成了最重要的节日。

中国人的过年,是一个系统的节日。从腊八开始,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到元宵节结束。最高潮的是除夕和春节。除夕,俗称“大年夜”;春节,俗称“大年初一”。与除夕是大年夜相比,前面还有一个预演,这便是小年。关于小年,常见的说法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除夕前一天、元宵节等多种说法。其中,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为小年最为普遍。

小年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灶。腊月二十四是古代的祭灶日。宋人留下了大量的祭灶诗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这首《祭灶词》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习俗。现在的皖西南山区,依然如此:传说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灶神,俗称灶王爷,腊月二十四要上天述职,详细汇报这家人的功过是非。天庭依据灶神的汇报来对这家施加奖或惩。为了让灶神多说好话,家家户户用甜食祭灶神,用糖浆糊住灶王爷的嘴。“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写的就是这个场景。

有没有糖浆瓜果取决于贫富。北宋政治家吕蒙正,年轻时困顿流离,没有糖浆,没有瓜果,在《祭灶诗》中说:“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后来这位吕蒙正高中状元,位极人臣,以清廉、雅量、知人善用、敢说真话而闻名。南宋陆游说:“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秦观、陆游、刘克庄、文天祥等也都写过祭灶的诗词。

小年之后,就要紧锣密鼓、全力以赴为过大年做准备了。一是打扫卫生。要彻底把屋里屋外、床上身上清理一遍。当然给小孩子洗澡也是做卫生的重要内容,皖西南山区有“(腊月)二十七,洗垢迹”的谚语说的就是这件事。二是氛围营造,再穷的人家,喜庆的鞭炮、祭祖的香纸、门口的春联、孩子的灯笼和新衣服、新袜子新鞋子都是不可少的,讲究一点的还会买张年画贴贴。三是准备吃的,这也是最重要的。宋代诗人陈藻《平江腊月廿五夜作》说:“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磨豆腐、杀猪杀鸡宰鸭、做零食,这些都要确保年夜饭达到一年最高的生活水准。

宋代祭灶都是腊月二十四。到了清代,朝廷在腊月二十三祭天,为了节约还是为了省事或者兼而有之,就把祭灶的事情一并办了。于是,北方以祭灶为主要任务的小年就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三,南方继续按部就班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韩可胜)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