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想让世界听到中国音乐之美"上海大学生化“语”成蝶 将本土音乐剧推向海外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郜阳     2024-03-29 08:23 | |

图说:“语蝶”音乐剧译配企划团队成员合照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多年前,一群热爱英语和音乐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决定学以致用,向世界传播中文歌曲。他们起名为“MelodyC2E”,意思是将旋律从中文传播到英文。《追光者》《小幸运》《知足》《遇见》……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自此收获了无数国内外粉丝。

现在,又有一群热爱戏剧和法语的年轻人,用所学专业助力中国原创音乐剧外译。他们为团队起名“语蝶”,期待当语言插上翅膀,破茧成蝶。当经典音乐剧《金沙》唱段《天边外》法语版动画MV上线,又是一波盛誉涌来。

团队成员说,初衷是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去讲中国故事,希望能让更多的外国观众理解中国音乐剧中的歌词之美,内涵之美,文化之美。

因为兴趣 筑梦“语蝶”

张梓锐、郭子蘅、张子墨、李可心、白若丁,五位上外法语系大二的青年学子,因为兴趣走到了一起。

早在中学时,团队成员张梓锐因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对法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因此选择了法语专业;另一位小伙伴张子墨则被《巴黎圣母院》开场曲《大教堂时代》深深震撼,此后更是将中法文艺作品译配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中国也有很多制作精良的经典原创音乐剧,但是却很少有(像法国音乐剧的)这种全球热度,我们希望有一天中国原创音乐剧也能走出国门,让更多外国友人看到。”张子墨说。尽管学习法语也就一年的时间,成员们还是勇敢迈出第一步,通过将中国原创音乐剧中一些内涵深刻、旋律悠扬的曲子译配成法语版,让更多人感受中国原创音乐剧的魅力和多彩。

“为什么叫‘语蝶’?”张梓锐解释,“语”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代表团队是一群学习语言专业的“外语人”,通过音乐剧这种话语表现形式来“讲述”动人的故事;而“蝶”的意象,源于团队的首次译制剧目《蝶》,随着工作的推进,一首首作品“破茧成蝶”,好似让语言插上音符的翅膀,翩跹飞舞,承载中国音乐剧的东方神韵、优美深邃,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老师和同龄人的眼里,“语蝶”的点滴努力,寄托着Z世代青年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愿望,梦想如蝶,飞向未来。

唱响“天际” 感悟语言

在遥远的天边外,太阳神鸟纹熠熠生辉,散落的青铜面罩上,辉映着历史的痕迹……前不久,历经半年多的努力,《金沙》唱段《天边外》法语版动画MV正式上线,团队同步将MV发布至海内外的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

《天边外》是以四川成都金沙遗址所代表的丰厚古蜀文明为基础,讲述了男女主角“金”和“沙”之间跨越三千年的凄美永恒的爱情故事。

“刚去过三星堆!”“慕名而来,特别好!”“在舒缓男声下,把金沙掩埋的青铜大面具和半空飘荡的太阳神鸟与动漫人物相映成画,超级棒!”陌生网友的评价,给了团队成员更多自信和勇气。外教们觉得“挺酷”,纷纷转发;YouTube上也已经有了团队的作品;还有一家致力新国风赛道的上海文化公司开始与团队接洽。

两种语言的碰撞,显然并不轻松。“关于题目‘天边外’的翻译,我们就讨论了很久。”张梓锐回忆,译成“天空”太字面,有的翻译又不符合意境……在专业老师的帮助和团队反复斟酌下,最后选择译成“天际”,体现出历史的延伸感和意蕴无限的深邃感。

图说:“语蝶”译配小组的《天边外》法语版稿件

除了将汉语传达的意蕴与法语对应和融合,法语单词音节与音符的搭配也是成员们时常琢磨和思考的。最初翻译音乐剧《蝶》曲目《心脏》那会儿,出于担心有限的法语字符无法清晰地表意,团队在副歌部分做了意译的尝试。然而演唱时发现,很多句子要不就是多音节,要不就是少音节,丧失了音乐本身的美感。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团队成员对语言互通的展现力和对音乐剧内核的理解力逐步提升。到翻译《天边外》时,大伙儿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在押韵、尾音的选择和音节对应上都更加娴熟,翻译的步骤也更加有序。

实践“相通” 追梦《杨戬》

语言和音乐都是“声音”,但又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声响”。对“语蝶”团队而言,除了法语系老师专业精准的学术支持,上外的艺术教育也让音乐、戏剧、影视等真真切切走进生活、走近心灵。

周展锐是曲目演唱者,他告诉记者:“在演唱时会特地用一些强弱对比、一些高音低音、一些气声,去营造相应的氛围。”团队成员常常和校艺术教育中心的老师交流,分享各自对音乐、对语言艺术的理解,探讨曲目选择、视频风格、剧本设计、舞台呈现等,“去年春天,德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夏娃·文格丝的大师课登陆上外,她说‘音乐和语言是相通的’,我们一直记得这句话,也一直在实践着这份‘相通’。”

一步步摸索,一起尝试翻译、尝试配唱,“语蝶”团队眼下在探索通过手绘视频增加视觉感染力。法语版《天边外》成功上线后,中国原创音乐剧《杨戬》被列入团队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在音乐剧中,孩子们从小听到大的二郎神故事通过编曲中唢呐的运用、剧目中舞狮的编排和颇具中国风的作词与舞美而呈现,都是值得深挖、阐释的经典元素和文化象征。”张梓锐表示。

“语蝶”的梦还有很多,演出自己译配的“校园版中国音乐剧”;“语蝶”的故事还很长,专业与热爱的交汇让他们飞向更远。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