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援藏三年:他们只做让老百姓感受到幸福的事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解敏     作者:解敏     编辑:赵菊玲     2022-07-14 08:59 | |


三年前的今天,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来到西藏日喀则。从上海人民广场到西藏日喀则聂拉木县中尼友谊桥,全程5476公里,连接起318国道两端。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带着上海人民对雪域高原、西南边陲的情谊,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原反应、长期失眠和不可逆的生理损伤,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更经历了新冠疫情的重重考验,为脱贫攻坚踏上新征程的高原涂抹上一层顽强而绚丽的生命色彩。

授人以渔,助推乡村振兴

上海对口日喀则五县在2019年底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接过上一批援藏工作的接力棒,如何发扬“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把脱贫成果延续下去,是摆在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面前的“头号课题”。

三年来,上海援藏坚持项目资金向乡镇和村一级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向有利于凝聚人心的领域倾斜。产业精准扶贫成为上海对口日喀则五县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缩影。

萨迦县下辖2个镇、9个乡,108个自然村。上海援藏干部、萨迦县委常委、副县长吴俊骅初来乍到之时,为了看一看当地实际生活状况,决定挨家挨户走访。“援藏干部如果一直待在县城里,是无法感受当地百姓的真实生活的。”调研中,吴俊骅发现,赛乡嘎果村地处周边三乡的交通枢纽,耕地面积集中,地势平整,水资源丰富,适合农耕种植。过去,这里百姓因为耕种无法外出务工,种地收入勉强脱贫,但想要致富,很难。土地把人“困住”的难题如何破?

图说:上海援藏干部、萨迦县委常委、副县长吴俊骅(右)

上海援藏萨迦小组经过多次遴选评估,确定了以“资金帮扶+村民入股”的方式投入援藏资金,扶持嘎顿农机服务合作社项目。帮助合作社购置大型进口拖拉机、播种一体机等机械设备。农民们有了现代化工具,在保障秋粮抢收的同时,极大解放了劳动力。在外务工的村民无须再为农忙放弃工作、回村劳作。

合作社受益群众达173户975人,当年即实现营收43万余元,次年盈利60余万元,树立了典型样板。以该项目为标杆,援藏小组不断结合萨迦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际,援藏资金投入不断向农牧民合作社倾斜,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先后资助拉洛水库异地搬迁点牛羊养殖合作社、查荣乡贡堆藏鸡养殖合作社、雄玛乡藏草药种植基地等建设,当地合作社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农牧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增收致富带来的喜悦。

吴俊骅说,援藏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自我历练。在这里,我们不做“丰功伟绩”,只做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感的事。每当我们决定开展一个新的扶持项目前,都要主动学习,邀请专家共同论证,把每一分援藏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绝不做“半拉子”工程。如今,各类合作社如种子一般,深扎于这片大地,开花结果,让西藏人民生活好起来、富起来。

农业转型:把先进的理念引进来


日喀则是西藏粮仓之一,当地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金才在工作中屡次发现,当地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尚未起步,管理也较为粗放,加之长期缺乏农业执法队伍和有效监管,农业违法行为很难被发现。这给具备法律、农学双专业的刘金才带来了施展本领的机会。

图说: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金才

2020年7月14日,日喀则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挂牌,成为全自治区第一家挂牌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地市,实现了10多个领域农业行政执法职能整合集中行使。有了专业的队伍,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执法能力。刘金才坚持采用理论授课、执法观摩、实操训练等方式,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3年累计培训人员340人次。实现了日喀则市动物卫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领域办案“零的突破”。

在一次指导执法处理“电捕鱼”案件时,刘金才发现,雅江的野生渔业资源十分宝贵,日喀则段有14种珍稀鱼类,这里的冷水鱼生长十分缓慢,性成熟有的需要12年以上,生态一旦遭到破坏,修复起来非常艰难。

今年年初,他着手调研,部署开展了日喀则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百日”执法行动,并亲自起草禁渔通告。6月1日,日喀则正式发布《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关于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日喀则段)等水域实施禁渔管理的通告》。近日,刘金才正忙着扩大宣传,提高社会知晓度。他计划在离开日喀则前,对之后十年禁捕工作的推进做好部署与衔接。


刘金才说,日喀则“三农”工作不缺项目和资金。但对援藏而言,重要的是要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引进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思想固化和创新发展问题。援藏期间,他每年争取上海社会力量支持农牧业发展,引导当地填补发展中的短板漏洞,为西藏农业发展探索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援藏干部为藏鸡蛋直播带货,助力消费帮扶

2019年拉孜摘帽贫困县后,第九批援藏干部,在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力推“产业兴旺”。拉孜栖息着高原特有的地方鸡种——藏鸡,其孕育的藏鸡蛋在微量元素等方面有明显市场优势。当时藏鸡产业刚起步,急需注入新动力,如何扩大养殖规模和销售渠道成为当务之急。

图说: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委、副县长谈宁(右)

进藏第二年,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委、副县长谈宁和多位援藏干部在一场网络直播中与藏族女主播身着藏装,为藏鸡蛋上阵吆喝。许多身在上海的朋友纷纷下单,一下子提升了销量,但随即也暴露出藏鸡蛋在运输销售中存在损耗过大等问题。


对此,他们并不气馁,一边立刻与养殖基地、合作社破解产业瓶颈,同时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养殖基地+乡村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优化鸡蛋收购和清洗打码等环节,升级包装工艺,积极解决品质和损耗问题,为拓展市场创造条件。拉孜县藏鸡养殖产业发展至今已见成效,养殖户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正逐步成为拉孜发展小康村的又一“聚宝盆”。

捧起“文旅产业”金饭碗

神秘、高洁,坐拥世界屋脊制高点——珠穆朗玛峰,是定日县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形象。扎西宗乡,通往珠峰大本营和嘎玛沟探险徒步地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长久以来,因受制于交通、财力、人力和缺乏配套设施建设,游客大多只是打卡、短暂停留,很少会把这里作为“目的地”。

图说: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发改委副主任沈耀庭(中)

经过反复调研,上海第九批援藏联络组提出,要在这里打造一座“珠峰小镇”,使其成为“环珠峰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节点。在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发改委副主任沈耀庭看来,要成为旅游强县,首先要有能力成为旅游“目的地”,而不只是“过境地”。上海援藏定日小组从资源禀赋出发,积极引进优质市场主体,努力改善“软环境”。

通过与优质企业共建,率先在318国道沿线布局品牌酒店。2021年平措康桑酒店的建成,有效补充了当地高端住宿条件缺乏的短板,也促进了当地原有民宿的快速迭代更新,形成酒店与特色民宿差异化竞争的良性局面。同时,培育大学生等“新鲜血液”作为酒店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为周边农牧民增加稳定的就业岗位。



小镇登山者之家、直播基地、房车营地、珠峰小镇广场、制氧站等设施一一上马。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通过产业振兴“造血”,以文旅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共进,提升了文旅接待保障水平和珠峰旅游的品质,提高了游客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实现客流收入、老百姓就业、商业繁荣的共同受益。



2021年10月,“世界之巅·攀登者论坛”在珠峰脚下举行,“珠峰小镇”广场成功申报为北京2022冬奥广场,“冰墩墩”和“雪融融”亮相“珠峰小镇”。如今这里旅游配套设施居住环境极大改善,更多商业设施逐步建成。交通更便利了,道路更平整了,当地旅游业被彻底带“活”了。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江孜县一名65岁的大叔突发急性心梗,远在日喀则市的医生拿着手机,当即在线会诊,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制定诊疗方案。3年前,还在用现金付费看病的日喀则老百姓可能未曾想到,智慧医疗有一天可以离自己那么近。

第九批援藏干部来日喀则之前,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点将”需要一位“不仅会看病,还要懂管理的医生。”被寄予厚望的乐飞作为上海市“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队副领队,派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来到医院,他看到了日喀则的老百姓还在用传统的现金支付、看病。办卡、挂号、开处方,每个环节患者的信息未能实现共享,看病过程中要频繁奔波于各个窗口。如何能通过医疗数据跑起来,实现让病人少跑路?乐飞想借助上海智慧化医院的经验,在这里打造一套“就医智慧服务系统”。

外科医生变身IT男,过程中要突破体制上的瓶颈、向患者做大量的说明、借助银行的力量、医院信息科骨干的协助、后台无数次的调试……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经过三年的潜心磨砺,如今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服务大厅里,一台自助服务一体机上就可以完成办卡、挂号、支付、打印报告和影像胶片读取的全过程。“掌上医院”服务系统实现了诊前预约、诊中手机支付、诊后报告查询,就诊全流程中患者只需跑一次。



有了信息化的基础,乐飞更进一步提出“医学人工智能网格信息化协作”概念,建设远程影像系统、远程心电系统。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原始医学影像资料库和江孜等5个县级人民医院的常规和动态心电图上传“云端”。患者身在家中,就能够享受到上海最优质的治疗。



2019年7月,“组团式”医疗队到达日喀则后不久,乐飞就与来自上海市儿童医院的赵坚医生一起,走访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并接触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卓玛。在这个贫困家庭中,小卓玛的父亲因主动脉夹层接受开胸手术治疗,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小卓玛4个月大时就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但受制于当地医疗技术,一直无法进行手术治疗。



图说: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乐飞(右一)

赵坚医生为小卓玛全面评估后,制定了到上海接受手术的治疗方案,既能完美修复心脏,还不会留下疤痕。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几天后,赵医生因突发疾病殉职,未能亲自完成手术。身为队友,乐飞毅然接过了他未完成的工作,全程参与协调沪藏两地爱心接力。乐飞全程陪着第一次坐飞机的小卓玛从西藏到上海,最终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下,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开展了一台完美的微创介入手术。

如今的小卓玛已经是一个健康的幼儿园中班学生。为了把这份爱心接力延续下去,乐飞用小卓玛的名字命名了“卓玛梅朵”儿童先心病专项救治行动。并和医疗队一起梳理了严重威胁日喀则市人民群众的疾病谱后,针对五大类疾病谱系开展专项救治行动,并以五种高原“梅朵”(意为花朵)名称命名,合称“五朵金花”。



迄今为止,这“五朵金花”已累计筹措善款约340万元,帮助了72位患者重获健康。也成功为脱贫摘帽的家庭避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在地广人稀的乡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力量薄弱,一些常见病要经常往返日喀则市就医,常常有百姓因路程遥远,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为了能让老百姓出门就能看上病,享受和上海同等的医疗服务,医疗援藏靠的是变“输血”为“造血”,在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图说: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卫健委副主任、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卫国(左二)

在江孜县,通过县医院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办起了医疗服务远程培训班,上海的医生给江孜的医生上课,培养“基层全科医生”。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卫健委副主任、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卫国介绍,基地自2020年8月投入使用以来,共开设了8期培训班,300多名基层医生先后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轮换式理论学习和训练考核测试,医生的整体实力提升了,有效增强了地方医疗救治水平,一些基础性的疾病,农村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治疗。


在亚东县,入藏工作伊始,医疗队就通过历时3个月的调研,查阅历史病史、下乡义诊、院内就诊和群众体检等形式,确定当地百姓的疾病谱,根据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建设 “六大专科”。

图说:上海援藏干部、亚东县卫健委副主任、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姚子涵(右)

上海援藏干部、亚东县卫健委副主任、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姚子涵介绍,医疗队还积极整合上海市、四川省多家后方医院重点学科的优势,建立起“上海、四川—亚东”远程互联网会诊平台,开设“云门诊”,覆盖13个科室,使亚东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上海、四川优质的医疗服务,有效解决了边境县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睛让他坚定了信心

援助先援教,发展先育人。来自上海教育系统的教师们积极参与“组团式”援藏,建功高原。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担任初中英语教师的刘鸿宇来到日喀则后,主动适应当地需求,因地制宜融入教学岗位。

图说: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初中英语教师刘鸿宇(中)

刘鸿宇发现,不少孩子进入初中后,英语学习普遍都要经历一个“坎儿”,一个班50多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他不得不从最基础的字母,单词入手。再加上当地孩子们性格普遍害羞,因为自己的口音羞于开口,对英语学习也始终抱有恐惧感和陌生感。刘鸿宇就通过在课堂中加入活动和游戏来缓解孩子们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有一节课教到情态动词,刘鸿宇就在课堂上设置在十字路口过马路的情境对话,让同学们从对话中找出情态动词。“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总结和思考,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了兴趣,他们自然愿意开口说。”

当地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听力练习。但在刘鸿宇看来,英语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听说读写缺一不可,因此他十分坚持加强听力练习。当地教师也采纳了刘鸿宇的意见,在初中二年级教学中补充了视频和听力材料,慢慢地孩子们对英语的感觉上来了。然后再抓住一些重点词汇、语法、阅读来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技巧,进一步提高考试成绩。



作为团队中年纪较小的“90后”,刘鸿宇也是与学生们走得最近的。有的孩子从乡、县里来日喀则上学,整整一学期都回不了家,很多时间都和老师待在一起。“他们淳朴善良,对老师有着无条件的信任,因此我们更不能辜负他们的这份信任。”
每到生日、教师节,刘鸿宇班上的每个学生都会为他献上一条哈达,“身上披着50多条哈达,我被裹得像只绵羊,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开心。”


虽然当地的教学理念还不是非常先进和高效,但是老师们总会在平时繁重的工作中,有规律地组织教研活动,一起听评课,探讨教学中的想法。3年来,教育援藏通过集中教研、送教下乡,注重受援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为了做好“传帮带”工作,援藏教师积极邀请身在上海的教师参与“云教研”,给当地的老师们带来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为了让残疾学生在家也能享受到教育关怀,“送教上门”是上海援藏开展的又一项暖心举措。住在拉孜县热萨乡吉娃村的小卓玛患有语言障碍,出生时由于医疗条件所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上海援藏拉孜小组通过联系县职校,希望能够帮助她完成义务教育后,再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谋个好出路。



拉孜县中职学校根据卓玛的特长优势,将其纳入到民族音乐专业学习,定期为卓玛开展送教上门,由专业课老师现场指导卓玛的专业学习。“送教上门”让更多残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了新技能,未来可以通过一技之长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还能再做些什么

虽然偶尔喝着日喀则的甜茶时也会想起上海的咸豆浆,但更多的时候,这群来自上海的援藏干部念着的是:我还能为当地的老百姓再做些什么。

三年来,当他们奔走在山头田间,办实事、解难题,学会用简单的藏语交流、学到了太多本不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却没能在自己的孩子参加人生最重要的考试时在现场给予一声加油。当他们治病救人,捐资助学,帮助一个个偏远地区的家庭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却没能在自己亲人的病榻前给予多一分钟陪伴。

援藏精神不息,爱与奉献不止。三年耕耘近尾声,这群可爱的人即将再一次将交接棒传递下去。这片土地,这份思念将永远让他们魂牵梦萦。

新民晚报记者 解敏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