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人物 > 正文

从摄影到烧瓷,看一个“斜杠中年”的艺术追求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赵玥     2023-02-13 19:45 | |


图说:展览现场

   “斜杠青年”盛行,“斜杠中年”的人生不可谓不丰茂。正在大沪联合艺术空间进行的“是瓷是画” 艺术展的参展艺术家王豫明最早就是以摄影名家的姿态出现,频频获奖之外,“斜杠中年”创作水墨、书法,也歪打而正着,融会而贯通,当他痴迷于历史悠久的瓷板画创作,就把“斜杠”的现代精神进行到底。

“北漂”到“景漂”


   千禧年初,彼时的王豫明尚在北京漂着,是个地地道道的“北漂”,他忙着给石虎、韩美林、陈家泠、张桂铭等艺术家拍照,而他忽然间喜欢上瓷画,成为“景漂”。他在景德镇远离喧嚣一待就是十多年,与上海人有关。“2007年,上海艺术家陆春涛邀请我到景德镇摄影,受到他的鼓舞,我开始了陶瓷绘画的尝试,他说‘画瓷无废品’。这一画,居然上瘾了,我从来就没有把瓷板画当作工艺品,而是当作纯粹的艺术创作,希望把文人书画的格调与我在摄影中的想法带入其中,希望可以做到既古雅又现代。”

   “景漂”王豫明在景德镇是个异类,他创作瓷板画从不画草图,“胸有成竹,还画什么竹呢?” 他痴迷于创作中不可控的感觉,瓷板画那么传统的工艺,他画的却是扑面而来的情绪和内在的情绪激活之后形成的对撞,一种连贯的情绪,溢出一些可视的影像符号,凝结在瓷板之上。

图说:《卧游》

   了解工艺,最后打破工艺,王豫明在高温色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窑变釉的探索,从高温窑变到亚光彩釉的配制,生成了独特的陶瓷材料语汇。《梅问》在问与不可问之间,荡气回肠,架起了一座敬畏与期待的桥梁。《卧游》以书写入画,釉色超然,颇有当代设计意味。

“摄影”到“烧瓷”


   就像他的摄影作品追求视觉的陌生化,穿插着内心的不安分,与许多摄影师强调戏剧性的咔嚓咔嚓声响不一样,王豫明的相机是静默的,他在拍,悄无声息地用相机观察记录,而被摄者根本不会注意到相机的存在。“你怎么这样给我拍?!”这是被他拍下的画家们提出最多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蕴含的语气绝非责怪,而是大大的惊喜。

   有观众在看到王豫明的摄影作品之后会与他抱头痛哭:“哎呀,你把我内心的那种疏离感宣泄出来了。”

图说:王豫明作品

   王豫明最早从事摄影时,对于记录乡村文化尤其感兴趣,十分喜欢拍摄市集、大众节庆、民俗,或是仅仅记录它最真实的一面。《早晚》中的作品为他赢得了平遥国际摄影节的大奖。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豫明一点点放弃了纯粹的记录性视角,转而采用一种更加主观的方式和各种不寻常的角度。他的画面裁剪也不再那么“标准”,他“未对焦”的作品不再具有太多描述性效果,却更加容易唤起观者的共鸣。

   策展人顾村言认为,“回溯‘斜杠中年’的艺术之路,他最初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摄影家。他的镜头,重生命状态与情绪的收敛,无论是暗夜里的孤影、静默的残荷、流落他乡的艺人……平常场景,不动声色,却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打动无疑来自摄影者的思想与视角,一种以真诚平实观照一切,而求得内心的自然与真实。”

   王豫明敬畏的是景德镇的精神和真正传统的工艺:“中国瓷器和茶叶、酿酒都是一个道理、景德镇不仅仅有高岭土,这里的空气、水、气候变化,一切的一切都适合烧瓷,这就像茅台酒一定出在茅台镇,龙井一定出在龙井村,是一个道理。好的作品是人生和自然的赐予,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与形式。”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